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海珠望族 祠堂留芳

海珠望族 祠堂留芳

日期:2016/12/14 13:02:4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甲午海戰時期的龍涎裡,和今天鬧市的景象完全不同,是青青良田,濃濃樹蔭。族老們可能沒有想到,這間安靜的祠堂,會以一種如此激烈的方式被後人記住。

 


    衛氏宗祠:

    彌漫“十三代書香”


    祠堂是顯示宗族實力的地方。來到面向珠江的衛氏大宗祠前,映入眼簾的是立於屋頂的飛檐走獸,還有高翹尾巴的屋脊鳌魚,加上五開間的超大面闊,給人一種雄霸一方的感覺。劉小玲指出:“門廊兩側建有包台,這種建制源於周代,當時叫塾台,是大夫貴人才有的規格,中間凹下的門道是便於車馬出入而設計的。門額上掛著直笃牌匾,上書‘衛氏大宗祠’。據說這種民間叫燒豬盆的直笃牌匾,須皇帝御封才能上掛。掛這種牌匾足可作為族人顯耀的資本。”

    瀝滘村位於海珠區的南端,緊靠珠江後航道,古時河流縱橫,田間水網密布,是典型的南國水鄉格局。南宋時,衛氏先祖來到這裡在此安家,經世代辛勤勞作,虔心向學,終成望族。衛姓是周代宗室之後,並以繼承周代的禮樂文章為傲。族中父老告訴參觀者,他們這一族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書香”,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潘氏宗祠:

    行商巨富精美宅

    走過南華西街龍溪首約兜兜轉轉的巷子,一塊古老的石碑映入眼簾,上面豎刻著“潘能敬堂祠道界”幾個大字。潘家祠道上,有一排貌似普通的舊房子,走近細看,蚝殼窗及清水煙炙磚之精美讓人驚歎。這就是曾經叱咤風雲的十三行商人首領潘振承在廣州開基立業的重要見證者——潘家祠。


    專家介紹,潘家祠於1776年建成,是一座融合了閩南嶺南建築風格的祠堂。它坐東朝西,中間廳堂所用的青磚、右厝的蚝殼窗、左路的滿洲窗等均為嶺南建築風格。然而,走進祠堂內部細看,其挑梁、熔、煙炙磚等又極具閩南傳統建築特色。祠堂的總體布局分為三路雙護厝(中間三路,左右兩側為“從厝”)帶後樓,格局與閩南地區的傳統大厝的布局基本一致,“總的來說,潘家祠的建築風格以閩南傳統建築風格為主,但為彌補閩南傳統建築相對嶺南傳統建築較低矮的不足,升高了建築的高度,並加建了後樓,在窗戶等細部建設中裝飾融入了一些嶺南的元素”。


    梁氏宗祠:

    鐘靈毓秀風水好

    梁氏宗祠位於黃埔村阜康裡,坐北朝南,現存頭門及天井。原宗祠為三間三進兩襯祠,中座享堂中懸“鹹正堂”堂名,是由清朝賜進士及第原充國史文穎兩館纂修翰林院編修定安張岳松題寫。大門左側襯祠為賬房,總管家族賬務;賬房旁邊設有馬廄,年終歲末舉行祭祖大典時,供遠來族親停車歇馬之用;右側有多間書房。左後東北角建有三層高的奎星閣,以振文昌。以傳統堪輿學觀點來看,整座宗祠前有照,後有靠,左有三星拱照,右有洪聖護法,左輔右弼,鐘靈毓秀。但由於梁氏宗祠在建造時選用上等材料,結果享堂、後堂的青磚、石料,大都被拆去作修建水閘。現在的宗祠後座,則是族中赤子梁廣堯1993年捐資重建。

    厚重黑漆的祠堂大門上橫額“梁氏宗祠”四字,是清朝進士仙城鮑子桐題寫。大門平時雙門緊閉,由兩側青雲巷出入,只有家族裡辦理喜事,或接待達官貴人,或有族人“作奸犯科”需處理時,才會洞開大門,以示家規嚴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