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山西魚沼飛梁

山西魚沼飛梁

日期:2016/12/14 12:37:5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的晉祠聖母殿前,是一座精致的古橋建築。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梁架都是宋代的遺物。這種十字形橋也是中國現存古橋梁中的孤例,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一級文物。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因沼中原為晉水第二大源頭,流量甚或大,游魚甚多,所以取名魚沼。沼內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枕梁,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

    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約15公裡,是北魏年間(公元384-534年)為晉國始祖叔虞(周武王次子)而建的。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重建時,為追封叔虞為汾東王,榮耀其母,建造了宏偉的聖母殿,同時利用殿前的泉水築了砌石泉池,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此方形池中多魚,所以取名魚沼。

    至於所謂“飛梁”,本著“架橋為座,若飛也”、“飛梁石磴,陵跨水道”的說法,這是晉水的第二源流,沼上架十字形板,橋沼內立三十四根約30厘米見方的小八角形石柱,柱頭卷殺,柱頂架斗拱與橫梁,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具體做法為柱上交以著柏枋,上置大斗,斗上是十字相交,乃以承接梁、額),就是飛梁。

    橋面作十字形,東西長19.6米,寬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後與獻殿和聖母殿相接,南北橋面長19.5米,寬3.8米,左右下斜連到沼岸。由於橋面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一只欲展翅飛舞的大鳥,故稱飛梁。飛梁北魏時已存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經注》中即有“枕山際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的記載,然而在中國的古代橋梁中,僅此一座實物遺存。梁思成先生稱:“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孤例,洵屬可貴。”

    飛梁南北橋面的東西兩側,原來也有石質臥獅一對,但現在只留下東北和東南端的兩個。造型生動,均作與幼獅嬉戲狀,似與飛梁為同時遺物。

    魚沼飛梁是中國少有的一種十字橋梁形式,在方形沼內,置34根石橋柱,柱頭置木斗栱與梁枋,承石頭橋板與石欄桿,石橋面中高兩側面低,木斗栱與梁枋改變了石橋面的推力傳遞方向,使重量垂直傳到橋柱上,橋柱從梁枋荷載角度分布間距寬窄不等。橋梁充分利用材質在三種環境中的特長,石柱水中耐腐,木材韌性與塑性,石橋板耐磨、防火,達到了橋梁堅固、美觀、耐久的效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