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方塔園

方塔園

日期:2016/12/14 12:47:0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方塔園主入口外部空間


方塔園北部的道路

    我國的古典園林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而聞名於世,體現了我國悠久而獨特的歷史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面對西方園林風格的沖擊,如何繼承發揚古典園林藝術、傳承文脈、發展有中國特點的現代新園林藝術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專家學者為此也進行了許多實踐探討。松江方塔園就是這樣的一個實例。

    方塔園位於上海的松江,建於80年代初,由同濟大學的馮骥忠教授主持興建,因其園內的方塔而得名。方塔原名為興聖教寺塔,建於北宋時期,沿襲了唐代磚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稱方塔,塔形秀麗,塔身修長,屬於國家級文物。方塔園的建造不僅為其創造了一個優美的環境,突現了方塔的古樸秀美、玲珑多姿,也提升了方塔的知名度。新園林和古建相依相偎,相得益彰。這也正是這個園林所要達到的目標:園以塔出名,塔因園而顯。

    整個園林以方塔為中心,利用了附近原有的一片竹林建成。游覽全園之後的感覺就是:古今交匯、中西交融。從總體布局分析,全園可以分為兩個區:古典區和現代區。整座園林以方塔為中心分為前後兩部分,北半部分荟萃了眾多的文物古跡,主要采用了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著重於意境的創造,具有“本於自然,高於自然”的特色。北邊的入口也是方塔園的主入口。主入口外有一過渡空間,與城市道路銜接處是一個具有江南建築特色的牌坊,將游覽者引入方塔園景區,既緩和了入口和道路的緊張局面,也是方塔園的標志,形象的點明了方塔園的古典特色。主入口大道西側還開辟出了休息空間,如同一個小型的自然式園林,仿古式樣的建築、曲折的游廊掩映在自然的樹木之中,為方塔園創造出了詩意的外部空間。

    入口的大門也與眾不同,造型簡潔而具有韻味,是對中國古建築的屋頂的提煉運用,經過簡化,采用的是現代鋼結構形勢,表現的是古典韻味。通過大門到達園內,古樸幽靜的感覺撲面而來。筆直的青石板路及兩旁整齊的庭園燈、幾株臘梅、高低錯落的小喬木灌木,強調了園林的軸線,並將人的視線引向前方,卻並不是一覽無余,而是以一道綠色屏障阻隔視線,正是古典園林“障景”手法的運用。幾株古樹圍繞著三個錯落有致的置石,形成一個巧妙的圍合空間,看來卻又十分自然。最大的一塊石頭上面刻有“方塔風鈴”四個字,點明主題。掇山置石向來是中國古典園林必不可少的內容,這裡的布置就是對掇石的應用,雖然簡單卻意境深遠,具有藝術特色,也是整個園林空間軸線的起點。此處的綠化布置如同建築中的照壁,將主要風景隱藏起來,以使人步移景異,通而不暢,吸引著人們追尋更多的景致。

    繞過“綠色照壁”,以一段自然的植物綠化延續園林中軸線,連接全園主景——方塔。從兩旁的小路一路巡來,兩旁並沒有什麼建築,樹木花草簡單的組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顯得雜亂。此段景物以“動觀”為主,小路兩旁以植物綠化界定空間,植物配置疏落有致,道路雖窄但空間感覺並不局促,園景既沒有一覽無余,又顯得通透而清幽。沿此小路到了開闊之地,方塔就坐落於在較寬敞的矩形場地上,十分顯眼。此處就是此園的中心,也是全園的重點。方塔前面有一明代磚雕照壁,也是一有藝術價值的歷史古跡。廣場上沒有種植植物花草,也沒有多余的建築物,以空曠突出了方塔的主體地位。廣場西側為一小山丘,上山的台階路口前豎立著“方塔歡迎您”的石碑。山丘不高,樹木茂密,頂部有一平坦空地,在此游人能以一個較高的視點近距離的觀賞方塔全貌。

    山丘以西,依山就勢緊靠公園圍牆設置了長廊,隨山體高地自然起伏,廊道旁邊密植樹木,長廊若隱若現,頗具意味。通過長廊一邊可以到達園林的南半區,另一邊連接著一個老年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了休閒娛樂場地,豐富了公園的內容。活動中心後面附有宅院,空間不大,設計簡潔,以五個石峰為主,僅在其周圍配以置物綠化。這一組石峰名為“五老峰”,恰與活動中心的性質相符。

    廣場北面是一個清代殿宇:天妃宮。退居廣場以外,以突出方塔。緊挨廣場的東側是一條用花崗石築成的塹道,這是由東大門進園的主要通道,兩壁以大石砌築,高約3米左右,中間的道路高高低低,隨著石壁曲折變化,石壁上面密植喬木,加深了幽暗的感覺。人走在其中,興趣盎然。

    方塔南側設立了一面古牆,將園林分隔為南北兩個空間,牆側一條幽深的小路伸向遠方,頗曲徑通幽、“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使游覽者對於南面的景色產生無限聯想和猜測,產生探究的興趣。由此曲折小徑進入了園林的南半部分,則是現代園林的風格。總體感覺視線開闊了許多,主要園林道路尺度較寬,道路彎曲平緩,直線段較長,林木較之北半部分稀疏,牆體南面開鑿出了很大的湖面,呈S形,湖水明靜,對岸設置寬大的草坪,疏植樹木。抽取了西方園林的設計要素,不同的是大草坪設計了起伏的地形,緩坡入水,融入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要素,植物樹木也都沒有修剪成形,而是保持了自然狀態。不同的園林風格自然過渡,與方塔協調一致。這部分園林的設計是為了從另外一個方向和角度更好的觀賞方塔,大水面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用來形成方塔的倒影,構思獨到巧妙,高低起伏的草坪坡度平緩,沒有樹木遮擋,視線開闊,供人隨意休憩,同時遠觀方塔。水面、倒影、方塔交相輝映,給人以美的感受,加深了方塔給人的印象。湖水的西側,水面漸漸狹窄,有一個青石板小橋供人通行。水中養了許多金魚,游人可以購買專門的魚飼料在此喂魚,成堆的魚兒搶食飼料,吸引著人們駐足觀望。

    南半區基本沒有什麼古建遺跡,以大片的綠化為主。雖然采用了許多西方園林的設計手法,但並不是直接照搬西方園林形式,而是經過對一些園林要素的提取利用,巧妙的與中國園林特點相結合,創造出富有現代特色又能和方塔相和諧的園林空間。大草坪、湖水、甚至道路都以方塔為中心,為方塔服務。園林的設置是為了游人觀賞方塔,因而很少游樂設施,以免破壞歷史古跡的環境氛圍。美中不足的是,湖面西側、青石板橋旁設置了一些游船,似乎有欠妥當。這裡距離方塔並不遠,游船的設置和觀賞的目的沒有什麼聯系。園林北面東部雖然也建造了一個“兒童樂園”,但是距離方塔較遠,並以圍牆進行分隔,成為一個園中園,總體來說對方塔等古建的影響不大。

    除了這主要的兩個區外,方塔園還有許多引人注意的地方。園林的東部還有一大片竹林,種類頗多,配以石板凳、茅草亭等建築小品,為園林增添了幾分清雅。北區的西部不起眼處還有一個從其他地方遷來的明代建築“蘭瑞堂”,豐富了北區的內容,也點綴了園景。園林中的一些建築小品都經過精心設計。如公園中的廣播音箱,外觀如同一塊石頭,作為小品點綴草地,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來,真可謂是處處匠心獨運。而每一處的設計都考慮到整體環境的風格要求,如北區和南區的道路形式,就鮮明的體現了其各自的特點。

    游覽方塔園,可以看出其運用了多種園林設計手法,特點鮮明,采用了多種建築結構形式,但並沒有給人復雜多變、雜亂無章的感覺。各種建築形式有機的統一在園林中,整體環境自然和諧,樸素無華。整體處理以簡潔為主,給人一種純淨之美。作為一個以歷史古跡為主新建的公園,方塔園很好的把握了古典與現代的關系,烘托了歷史文物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休閒游憩的場所。其高超的藝術成就為我們提供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結合的園林范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