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湖南兩百年的古宅蔭家堂
日期:2016/12/14 13:04:1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蔭家堂
山牆上泥塑英式座鐘
蔭家堂,多美好的名字。蔭庇子孫,悠久無疆。
深秋十月,記者驅車從邵東縣城東行約30公裡,來到該縣楊橋鎮清水村蒸水河畔,站在鄉間無名小山丘上,眼前一大片黑瓦飛檐、青磚高牆,奪人眼目。
這就是蔭家堂。2002年批准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4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品讀蔭家堂,穿越時光隧道,感悟古今歷史的變遷。
整體布局立意巧妙,"一百零八間",是它流傳鄉間的俗名
蔭家堂這座大屋,布局精美對稱,規模浩大、雄偉氣派,堪稱大手筆。大屋,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距今190年。至今保存完好,實屬罕見。
大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環境幽雅,背靠屋後鳳凰山,面對開闊的田隴,屋前湘江支流蒸水河緩緩流淌。
步入大屋,先要經過屋前約2000平方米的曬坪和一條寬4米的石板路。大屋主體建築二層磚木結構,縱四進,橫連11排。院落占地總面積9191平方米,共有正屋108間,雜屋40間,天井44個。院內正堂前設戲樓,後置神台,神台上方懸掛巨匾,上書“蔭家堂”三個燙金大字。
記者驚歎其不可多得的藝術價值和古建築研究價值。風雨長廊,青磚青瓦,青條石築就的天井院落,廊柱牽連,縱橫交錯,整體布局巧妙,變化萬千。各種精妙的雕飾,渾然一體,巧妙精致中一展建築之美。其建築結構及風格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典型古代江南民居建築。
大屋木雕中的龍、鳳、花、草、鳥、蟲,大門石坎、石墩、石柱基及天井四周石條均以龍、鳳、牛、羊、馬等浮雕裝飾,彼此呼應,其工藝精雕細琢、精美絕倫,栩栩如生。前後格扇門、窗的格芯式樣多不相同,其它藝術構件與藝術處理也很有地方特色:如風格獨特的封火山牆與前後檐牆組合成高低錯落的屋面,正如史書所述:“檐牙刺天,棟角連雲,盤盤曲曲,震眩耳目”。
入正堂屋,仰望天空。一個奇跡凸顯在飛揚的目光中。飛檐翹角的封火牆上,兩側竟然均可見一個圓形座鐘。窗檐上羅馬式建築出現的弧形裝飾圖樣,色彩至今鮮艷。英式座鐘,凝固的時間,鑲嵌在天藍色之中。190年了,“滴答”至今。
這一切,其裝飾工藝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整體布局、結構、采光、通風、排水系統等,具有建築研究價值。
縣文物局長尹順美向記者介紹,堂屋地面鋪以30公分見方的青磚,盡頭置花板神台,支撐屋梁的木柱以石雕為基礎,這曾讓北京來的文物專家激動不已,連呼“寶貝”。因是四進式,院內有四條風雨長廊貫穿,每條兩三百米長,平添了“百年深宅”“庭院深深”的氣氛。相傳日本人1944年進犯邵陽,到處燒殺擄掠,卻不敢進蔭家堂這座迷宮一樣的古宅,他們害怕有游擊隊埋伏於此。
蔭家堂規模宏大,年代久遠,自然殘損無可避免,部分房屋現已岌岌可危。為此,省文物局及邵東縣多次撥專款,對屋頂瓦面、門窗、隔斷花格進行了檢修;切實加強對蔭家堂及周圍環境的保護管理,嚴禁在院內搭建臨時建築,已搭建的臨時建築一律拆除。同時,文物專家呼吁社會各界和有識之士,共同為這一古建築瑰寶的保護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