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中國古建之美:踏跺

中國古建之美:踏跺

日期:2016/12/14 13:20:1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踏跺,也叫踏步。漢族古建築中的台階,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置於台基與室外地面之間,宋稱“踏道”,清代叫踏跺。它不僅有台階的功能,而且有助於處理從人工建築到自然環境之間的過渡。

踏跺

    垂帶式踏跺

垂直式踏跺

垂直式踏跺

垂直式踏跺

    垂帶是踏跺兩側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條石。有垂帶的台階稱為垂帶踏跺,這種台階須在下面放置一個稱為硯窩石的較長的條石,以承托垂帶,硯窩石(象眼石)上表面較地面略高或與地面齊平。垂帶踏跺之下還鋪有一層石板,叫“土襯石”。垂帶踏跺一般位於屋子正中的階下。但宋代以前,建有兩座垂帶踏跺,東邊的叫東階,供主人行走;西邊的叫西階,供客人行走。

    如意踏跺

    台階不做垂帶,踏步條石沿左、中、右三個方向布置,人可沿三個方向上下,這種台階稱為如意踏跺。一般用於較大的建築,人流量較大的門口的踏步。

    天然如意踏跺用天然形狀的石板材疊成。由於這種台階只有,三層,不規則的台階並沒有使用上的不方便,卻有山林之趣,故多用於園林建築的台基之前。

    御路踏跺

御路踏跺

    一般用於宮殿與寺廟建築,這種台階中的斜道又稱辇道、御路、陛石,坡度很緩,是用來行車的坡道,通常與台階形踏步組合在一起使用,稱為御路踏跺。用來鋪設御路的石塊就叫做“陛石”。既然是鋪設御路,所以石塊都是漢白玉或大理石之類比較珍貴的石料。石塊表面還雕飾有各種精美的紋樣,尤其是龍、雲、山、海之類最多。

    硬碴石

    硬碴石一種不砌台階而用有板或磚頭鋪成的斜面。為了防滑,在斜石面上鑿刻出水平的模紋,猶如搓衣板。

    龍尾道

    龍尾道是一種用於高台建築前面的長坡道。唐代大明官的正殿是含元殿,殿前有向南伸出的三條並行階道,用磚石砌成的階梯和斜坡,中間一道寬25.5米,兩側各寬4.5米,稱為“龍尾道”。中間路,是皇帝專用的御路,左、右兩路是臣僚上下殿的通道。龍尾道的特點是把坡道修成一個個平台與幾步踏跺相結合的形式,每個平台叫一折,平台之間用踏跺相連。

    慢道

慢道

    慢道是較緩的斜坡道或階級道,常建於山坡上的寺廟或高台式宮殿的前面,兩側砌有矮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