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互聯網+老行當”更易傳承“工匠精神”

“互聯網+老行當”更易傳承“工匠精神”

日期:2016/12/14 11:49: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打開手機,能看到有人在出售景德鎮清官窯裡燒出來的羅漢碗,有人在拍賣一把缂絲蝴蝶團扇,還有人在展示煅燒、淬火等一連串的鑄劍工藝……傳統手工藝,這個聽起來似乎與互聯網背道而馳的行當,如今也觸網嘗鮮兒。借助“東家”、“拾翠”、“老字號”等一批互聯網平台,傳統手工藝嘗試告別古舊、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走進更多消費者的生活。(5月20日《揚子晚報》)     在我們的固有認知裡,老行當代表著傳統,預示著守舊;而互聯網則代表著時尚,預示著潮流,兩者很難產生交集,甚至說也沒有必要產生交集。但是隨著“東家”“拾翠”“老字號”等一批手機App的出現,包括景德鎮官窯、工藝鑄劍、缂絲蝴蝶團扇等等傳統手工藝紛紛“觸網”,並且與互聯網發生了微妙的化學反應,讓我們看到了無比新奇的效果。     通過手機App或者是其他互聯網平台,網友不但可以直接購買這些傳統手工藝品,同時還能以圖文並茂、以現場視頻的方式看到這些手工藝品制作的過程,看到這些具備“工匠精神”的傳統手工藝人,是如何一針一線、一刀一刻地制作出這些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當然了,如果你願意,或者是有興趣,還可以直接和這些手工藝人進行溝通與交流,向他們請教,給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所以說,“互聯網+老行當”,不但賦予了這些傳統的手工藝以全新的生命,而且對於傳承與弘揚“工匠精神”同樣大有裨益。說到傳統手工藝人,說到匠人,我們腦海裡下意識地就會浮現出那些不問世事,甚至不食人間煙火,只顧埋頭於自己手中的活計或作品的形象。但這多少都有些誤解,匠人自有匠人的情操,但匠人也有商人的屬性,他們同樣需要穿衣吃飯,養家糊口,所以他們也必須通過出售、販賣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來換取柴米油鹽。     而“互聯網+老行當”的模式,無疑從市場與商業的角度,給了這些傳統手工藝人,也給了傳統手工藝行業以更多的機會,可以讓他們能夠通過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維持自己或一家人的生計,如果某種手工藝品受到了市場的歡迎,借此發家致富也未必沒有可能。這絕非是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手工藝人向金錢靠攏,向銅臭妥協,而恰恰是為了讓這些傳統手工藝後繼有人,得到傳承。     傳統手工藝無法排斥,也不能排斥市場與商業,不管是公眾還是傳統手工藝人,都應該改變固有認識,明白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分享是最好的傳播的道理。尤其是身處互聯網時代,傳統手工藝行業也應該具備“互聯網+”的思維,讓傳統手工藝人從幕後走向前台,讓傳統手工藝品從小圈子走向大市場,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喜歡。而作為傳統手工藝人,需要做的是不要輕易喪失了“工匠精神”,不要因為市場需求的擴大而放棄了對品質、對技藝的追求。 (來源:南方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