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用“互聯網+”盤活傳統文化

用“互聯網+”盤活傳統文化

日期:2016/12/14 11:49: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通過“互聯網+”的活化,讓傳統文化成為流行文化,有利於更好地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     明朝皇帝從畫像裡蹦出來,化高冷為軟萌,唱Rap、玩自拍、刷朋友圈、做表情包、用VR……前不久,一個名字叫做《穿越故宮來看你》的H5動畫“席卷”朋友圈。其無比魔性的畫風、腦洞大開的創意,讓大家拍案叫絕,競相轉發。而導演這場“穿越”大戲的,正是故宮。     近年來,借力“互聯網+”的東風,高冷而神秘的故宮,迅速飛出深宮大院,飛進億萬網民的手機屏幕,成為資深“網紅”。更讓人驚艷的是,賣萌的故宮除了靠形式創新吸引了眾多“粉絲”,還通過在網上售賣文創產品等方式,產生了巨大經濟收益,其去年的營業額就超10億元。故宮探索出來的商業模式,堪稱博物館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這樣的成績,也足以讓那些坐吃山空、坐地起價靠“門票經濟”度日的文物保護單位汗顏。     經濟效益當然是故宮發展傳統文化的亮點,但其更大價值恐怕還在於社會效益的溢出。通過“互聯網+”的催化,故宮把傳統文化盤活了,重新構建起了歷史和現代的對話機制,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也有了更加緊密的情感聯系。通過新介質的活化,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物不再高高在上地等待游客的瞻仰,而是主動融入民眾的生活,為人民喜聞樂見。     傳統文化,是可尊敬的,還應該是可親近的。博物館如果只定位於文物展覽甚至擺設,孤高冷漠與公眾始終保持某種距離感,那麼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價值注定難以釋放,更不必說能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了。事實上,當前不少博物館、文化古跡“門前冷落”,原因往往不在內涵和價值不豐厚,根本還是不親民、不接地氣。     用富有創意的方式,把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分享給公眾,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才會普及開來、傳遞下去,乃至升華起來。故宮的轉型探索充分證明,傳統文化只有與時代精神交相融合,才更有生命力。《穿越故宮來看你》這種腦洞大開的創意產品,從產生的客觀效果來看,不僅拉近了民眾與故宮的距離,更是拉近了年輕群體與歷史、傳統文化的距離。這樣的方式,比生澀的課堂、一本正經的解說,要更容易入腦入心。     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觀點,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要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就要有更加靈活的思維、更加鮮活的創意、更加樂活的形式。而互聯網,讓這一切變得皆有可能。     不過,在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的同時,自覺維護歷史的嚴肅感和莊重感也不可或缺。比如,故宮的這個H5動畫,就被挑出了不少史實錯誤。要避免這類尴尬,就應該對傳統文化有深刻把握,免於傳播陷入輕佻和草率。     “互聯網+”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這無疑是傳統文化普及和傳承的幸事。由此產生的文化輻射力,不僅能拓寬傳統文化傳播的廣度,還能增強傳統文化傳承的深度。通過“互聯網+”的活化,讓傳統文化成為流行文化,勢必能更好地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 (來源:重慶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