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河南出新政力保古村古建:留住記憶和鄉愁

河南出新政力保古村古建:留住記憶和鄉愁

日期:2016/12/15 1:20: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繼鄭州市官方要求“名人故舊居、百年以上古建築,不得擅自拆除”通知十天後,河南省文物局29日對外發布“新政”,要求“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各類建設項目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

  這份於日前引發的《關於在城鎮化建設中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對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村名和遺跡也要加強保護,讓當地百姓留住記憶和鄉愁。”

  新年伊始,位於河南鄭州市航空港區廟後安村的一處清光緒年間的安氏大院,因“合村並城”被當地政府“限期征遷”。在輿論的質疑聲中,當地政府組織專家進行保護論證,在論證結果出具前,該村古建築暫獲“死緩”。

  “中國古村落的保護,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就廟後安村遭遇困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夏挽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惋惜不已。

  實際上,安氏大院遭遇的“征拆之困”在當地並非孤例。2013年5月,鄭州市孫莊僅存的兩座清代民居,一座倒在了挖掘機下,另一座被大火燒成了灰燼。同年11月份,新鄭市薛店鎮花莊村保存的10多座清末與民國時期的古宅,因新型社區建設,亦面臨被拆的命運。

  近年來,文化學者馮骥才為中國古村落的消失奔走疾呼:2000年到2010年間,中國自然村減少到270萬個,十年裡有90萬個村子消失,一天之內就有將近300個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眾多古村落。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負責人表示,河南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中心區域,農村地區蘊藏著大量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鄉土文物建築,不僅反映了河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也是中國文明歷史的見證。

  “如果這些古村落、古民居消失了,老家河南將往何處尋根呢?”長期致力於中原民間文化研究的河南青年學者王向威對中新社記者說:“城鎮化的發展中,還要留得住鄉土的根與魂。”(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