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創建仿古老街,究竟意義何在?

創建仿古老街,究竟意義何在?

日期:2016/12/14 11:51: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馮骥才    中國文聯副主席

■馮骥才 中國文聯副主席

當前,愈來愈多的城市都頭腦發熱地想干一件事——建造一條仿古街。

這不幸地應驗了20年前大規模城市改造時,我們說過的一句話:等到把真的拆光了後,就要造假的了。

記得上世紀末天津拆除那條著名的老街——估衣街時,我寫過一篇文章《老街的意義》。我說:“一個城市的街道就像一棵樹的千百條根須,其中最粗的根就是這城市的老街,它深深扎在城市生命的深處,也深深扎在自己的記憶裡;它是城市活著的物質遺存,也是城市寶貴的精神遺產。”然而時至今日,只有為數不多的城市留下了這種貨真價實、具有深刻記憶價值的老街,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屯溪老街和平遙城中的四大街。

歷史是一次性的。如果毀掉,永遠不會再生。可是當城市的歷史遺存差不多拆光,偏偏又要開展旅游了,拿什麼給人看?獨特的歷史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旅游資源——可是等明白過來為時已晚,世上沒有後悔藥,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仿古造假。於是,“仿古街”(如“明清一條街”)應運而生。

造仿古街大多是先從城市幸免拆除的殘存的一條老街開始。這種奄奄一息的老街,一旦被發現還有點油水、有點說頭、有旅游價值,就開始大興土木、大做文章、大舉開發。一套公式化的做法是,先從這條街的歷史裡找依據、找故事、找賣點,然後找投資、找開發商、找錢,再找規劃設計、找古建施工隊、找各種仿古構建的裝飾公司和工廠。現今,隨著仿古街熱,這種專業的規劃團隊、古建隊、裝修隊等愈來愈多。所謂的規劃就是把老街改做一條純粹的商業街、購物街:與商業無關的一律抹去。沿街兩邊全是新建的商鋪,模樣大同小異,很少顧及當地的歷史特色。清一色木雕花窗、青磚粉牆、油漆彩畫、牌匾高懸、紅燈高掛,闊綽一些的店鋪門口再擺上一對石獅,既無地域特點,也看不出哪朝哪代,像古裝電視劇裡的演員花花綠綠站在街道兩邊。然後將街面的老石板換成新石板,栽樹植花,再仿照西方城市步行街擺上長椅條凳,供游人歇腳。為了證實這是“老街”,便象征性地留下幾幢老屋,卻也粉刷一新,或者干脆翻蓋,加大尺度,擴大店面。有的則把本地幾個“老字號”硬塞進來,以壯“老街”門面。

然後是動遷,將原住民統統請出去,易地安置。原住民是老街的主人,也是老街的靈魂,他們身上保留著老街代代相傳的記憶與情感。把他們請出去,老街還剩下什麼?只剩下街名,街名能成為旅游的賣點。因此,如今各地的仿古街除去街名,其他基本是一個模樣。就像當年造新城那樣,彼此抄襲,結果千城一面;如今造仿古街還是彼此模仿,結果也一定是千街一面。

由千城一面到千街一面,不是一種城市文化的悲哀嗎?

老街是破舊的,當然需要煥發它的活力,但要煥發的是歷史的活力,還有歷史的魅力。請不要對老街再用“開發”這個詞,改用“修繕”吧。在修繕一條老街時,請多聽聽專家的建議,也多聽聽原住民的意見,請尊重城市的歷史與文化,三思而後行。(據《人民日報》)
 

(來源:人民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