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照片追憶老北京:清代御道如今只剩下修路碑
日期:2016/12/14 11:11:0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清末牌坊景觀
大井村石牌坊御書所題“蕩平歸極”
大井村石牌坊御書所題“經環同軌”
北京古籍書《日下舊聞考》記載,清代為了皇帝出行和交通方便,在北京城外修建了三條石道,因是皇帝常走之路,也稱御路。這三條路即朝陽門至通州石御路、廣安門至盧溝橋石御路、西直門至“三山五園”石御路。這三條石道都是用大型石塊鋪成的,總長度約37公裡。在當時沒有水泥、瀝青的條件下,是最高級的路面,也是十分巨大的工程。
盧溝橋是清代皇帝拜谒西陵和去南方九省巡視的必經之地,為此清代由廣安門至盧溝橋修了一條石路,因此路是通往南方九省的干道,也稱九省御路,為與京南古幽州南大道區別,又稱西大道。
這條石路是經由雍正、乾隆兩朝修建的,它東起廣安門,經關廂、太平橋、六裡橋、小井、大井、五裡店到盧溝橋。雍正八年修廣安門至小井村石道,長1500丈,寬2丈,填窪為高,砌以巨石,石塊規格長3尺,寬1.5尺,厚0.8尺,用帑金8萬兩。乾隆二十二年對雍正朝修建的這段石路進行了重修,並從小井往西又續修到大井村,長度477丈,用帑金13.81萬兩。在小井村、大井村之路北側分別建有雍正皇帝石道碑亭和乾隆皇帝重修石道碑亭。《日下舊聞考》記載:“廣寧門(廣安門之原名)外小井村恭建世宗(雍正)御制碑亭,大井村恭建皇上(乾隆)御制碑亭,皆在石道北,南向。”據老人家回憶,這兩座碑亭都是黃琉璃瓦頂的。該書記載著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石道碑文,碑文記載了修御路的重要意義、路的長度、所用資金,乾隆還寫了一首紀念之詞。現在牌坊、碑亭及乾隆石道碑已無存,雍正石道碑現存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雍正石道碑通高6米多,堪稱碑中巨制,龜趺璃首,碑文用漢滿兩種文字記述,碑頂二龍戲珠,兩側各有一條龍,石碑陽陰兩面共有16條小龍環繞。
乾隆二十二年修石道時在大井村西頭路當中建木牌坊一座,乾隆四十年又改建成石牌坊,頂部為屋脊式建築,有3個門洞,中間大,兩邊稍小,可通行車輛,東西兩面恭镌御書額,東側題曰:“經環同軌”,西曰“蕩平歸極”。根據現出土之牌坊匾尺寸對牌坊老照片按比例測算,石牌坊寬約18.8米,高約11.85米。道中建牌坊是石道的裝飾物,能增加道路的氣勢。
大井村石牌坊御書所題“經環同軌”,“經”指南北行的道路,南北為經。廣安門至盧溝橋之御路雖為東西方向,但作為九省御路、西大道,從北京出發,過了盧溝橋就是南北方向了。張衡《東京賦》有“經塗(通‘途’)九軌”之句。“經環同軌”意為,天下軌道都是一樣的。“蕩平歸極”,“蕩平”指廣闊、平坦,掃蕩平定;“極”指最高的地位。皇帝在外地完成大業勝利歸京時,走在寬廣平整的御路上,很快就要回到帝王之寶座。
郭景興、蔣亞娴夫婦合著《七七事變追憶》,在《戰場·大井村》中有一幅大井村石牌坊的照片,這張照片很珍貴,有歷史價值,正是我苦苦尋求的。真是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有些文物古跡的實物已無存,能看到照片也是令人欣慰的。湊巧的是2007年12月12日《豐台報》登了《大井村出土清乾隆御筆“蕩平歸極”石匾》的消息,筆者當時就趕到大井村,親眼目睹了施工中挖掘出的石匾並拍了照片。這塊漢白玉石匾寬200厘米,高110厘米,厚36厘米,橫題陰刻“蕩平歸極”。這塊石匾就是當年大井村石牌坊上西面的匾額,現保存在大井村一飯店花園內。
《七七事變追憶》記載:“大井村西原有石牌坊一座,橫跨御路,七七事變時尚存。《中合報》1937年7月18日載:‘17日大井村西端石牌坊下,上午10時,日軍增加五六十名。’石牌坊至1949年後因拓寬公路被拆除。”
廣安門至盧溝橋全長9700多米。1935年後曾多次對此路進行改建:1935年、1937年兩次修成簡易公路,1939年鋪3米寬混凝土和瀝青路面。1940年建設總署所編《建設旬刊》記載:“由廣安門至盧溝橋之東端,在昔有石路可通,石為黃白色之石碴石板,亦名西山豆碴石,每塊長可六七尺,寬約四尺,厚可尺余,龐然大物,運輸不易,工程艱巨……石料系采自太行山之脊脈,征民工以搬運……此路既久遠輪毂磨蝕現已呈坎坷不平之狀,建設總署爰就原有路基改築洋灰混凝土路面一段及瀝青碎石路面一段,舊石料悉數起置路旁,由市公署保管。行人過道上尚可緬憶當年築路之偉大狀況也。”豐台區離休干部張霖同志回憶說,“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御路改成瀝青路後,將一部分路石挖出來,運到盧溝橋砂石廠鍛成20厘米見方的小塊石,在盧溝橋東門外鋪設了約500米長的一段公路。”1951年將路面展寬為6米,1955年始建京周(北京至周口店)公路,起點為廣安門。1965年建成三層式組合結構道路。1987年建成京石(北京至石家莊)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六裡橋至盧溝橋段基本上是沿清代御路線建設的,古之御路在改革開放年代建成了現代化全立交、全封閉式的高速公路。
廣安門外石路已被高速路代替,碑亭、石牌坊已無存,只有小井村雍正修路碑轉至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存放。隨著改革開放、網絡發展,清末及民國年間外國人拍攝的京城一些老照片又回到北京,可以通過這些老照片追憶往事,欣賞舊時風景。最近查找到大井村多張石牌坊與碑亭老照片,又見到大井村出土的牌坊石匾,領略了石牌坊和石匾的風姿,故寫此文與大家共賞。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