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管理創新的思考
日期:2016/12/14 11:50: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發布 《第 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顯示, 截至 2015年 6月, 我國網民規模達 6.68 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48.8%。 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重大的變革,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經扎扎實實地深入到我們生活當中。 我們仿佛看到了互聯網 “連接一切” 的野心, 它開始以 “互聯網+” 的形態與各行各業融合, 催生出多樣化的產業形態, 例如, 互聯網與商業的融合催生了阿裡巴巴等網上購物平台, 互聯網與教育行業的融合出現了 coursera等一系列免費公開在線課程項目。 我們的工作、 學習和生活正在經受著這場變革帶來的影響, 甚至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
博物館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要社會機構, 其教育、 展示、 收藏和研究功能都承載著公眾對博物館最直觀的感受。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博物館的運營理念和運營模式正在被互聯網思維顛覆、 重構, 其影響范圍甚至波及到博物館界之外, 並正在營造一種新的生態環境, 試圖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去年三月份國務院頒布《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 明確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上海也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 這是一個以 “互聯網+” 為背景, 不斷開拓創新的時代, 而博物館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承擔著向公眾傳播科學的使命。 博物館應該用怎樣的 “互聯網+” 思維去進行博物館管理? 如何實現博物館管理在“互聯網+” 時代的創新?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開放交互” : 博物館由被動變為主動博物館是公認的“公眾托管藏品之所”, 通常觀眾只有進入場館之後才能觀察和體驗, 而博物館的教育活動、 研究成果則隱藏得更深。 隨著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各個行業之間的邊界變得逐漸模糊, 而信息溝通的渠道更加暢通, 這就要求博物館以開放的心態打通博物館內外生態圈的藩籬。 當博物館內部生態圈延伸到界外時, 博物館也開始由 “被動參與” 逐漸變為 “積極互動” , 試圖在與公眾的互動中擴大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主動實現公共服務的職能。此時, 博物館不能單純地被定義為一個“藏品庫” , 而應該成為一個開放的平台, 公眾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可以自由獲取需要的信息, 博物館將為思想的碰撞提供家園。
“開放交互”使得博物館為外界提供寶貴的資源, 數據在開闊的平台上自由地被獲取。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提交2016財年預算時, 要求在 2015年標准上增加 960 萬美元投入, 其中超過 90%用於支持國家數字平台建設, 幫助博物館、 圖書館等文化機構實現數字化。 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將全部亞洲藝術藏品陸續上線, 共計超過 4 萬件, 其中約 3.5萬件是首次對公眾開放。 公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搜索並下載相關內容, 這一項目讓博物館中的藏品真正 “活” 起來,在與公眾的互動中產生價值, 從根本上為社會發展服務。
“跨界融合” : 為博物館發展開辟新渠道互聯網是一種互聯互通的虛擬網絡空間, “+”就意味著跨界, “互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 它將虛擬的網絡空間通過與某個實體領域的聯系, 進一步擴大了實體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范圍,使得實體世界在虛擬的平台上有更加廣闊的施展天地。 互聯網與博物館的跨界融合並不是指互聯網技術與博物館的簡單相加, 而是依托互聯網的平台,將博物館與周邊資源實現線上線下無縫連接, 用跨界的思維融合多方力量,在融合中探索新的運作模式, 提高博物館的運作效能, 為博物館的發展開辟新渠道。
開放交互是跨界融合的前提, 跨界融合是開放交互的必然結果。 今年暑假期間, 上海科技館與上海 STEM 雲中心 、 上 海 青 少 年 科 學 社 共 同 策 劃 了“STEM科技館奇妙日” 活動, 這是 “互聯網+” 教育在博物館中開展的一次線下活動, 通過上海科技館網站發布後受到了公眾的熱烈追捧, 場場爆滿。 這種跨界融合催生的新能量為博物館的教育注入新鮮血液, 也為博物館的發展開辟新渠道。 跨界融合的過程就像孕育新生命一樣, 它是從 “0” 到 “1” 質的飛躍, 蘊含著行業發展的未來。
“結構重組” : 優化博物館資源配置在“互聯網+”的時代, 開放交互為跨界融合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跨界融合為結構重組創造了多種可能性。 當互聯網滲透到社會深處時, 它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維護關系的傳統環節以及原有的流程結構, 減少了中間環節, 降低了溝通成本。 在博物館內, 互聯網使得管理和運營的過程變得更加智能、 方便、 快捷。 在博物館外, 互聯網使得博物館與教育、 產業、 信息、 人才等利益相關領域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互動變得頻繁,人、 財、 物等資源在博物館內外的結構重組中逐漸實現更加優化地配置, 更好地發揮了博物館的規模效應、 集聚效應和聯動效應。
在 “互聯網+” 背景下, 傳統博物館逐漸向智慧博物館轉變, 其始終要圍繞互聯網智慧產生的基礎——數據, 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及時收集, 對物與人的行為及發展趨勢做出預判, 打破 “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 之間的壁壘, 真正將“連接一切” 融會於整個智慧博物館體系當中, 使資源在優化配置的同時逐漸成為場館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科技館在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中, 將智慧科技館建設作為一項重大工程列入發展規劃。通過大數據、 物聯網等互聯網工具, 將各類資源緊密聯系起來, 圍繞公眾教育的核心社會職能, 統籌發展, 致力於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服務。 最終, 在多個博物館運行中搭建一個完整的動態化、智能化博物館生態系統。
“尊重個性” : 實現博物館可持續發展互聯網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的重視,其根本是對個性的尊重, 對用戶體驗的敬畏, 對人的創造力的重視。 一方面, 互聯網在進行科學傳播的過程中拉近了科學內容 “提供者” 與 “接受者” 之間的距離, 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對公眾體驗進行及時反饋, 從而不斷改善公眾對傳播內容的體驗。 另一方面, 通過對大數據的及時收集和分析, 判斷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及職業需求, 為員工發展找准方向, 充分挖掘員工潛力、 激發工作熱情。在 “互聯網+” 的大背景下, 尊重公眾體驗將進一步推動社會教育公平, 重視員工感受將為博物館持續發展增添動力,基於此, 博物館作為精神引領也將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 國際上出現博物館集群化發展的趨勢, 例如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和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集團, 上海科技館隨著自然博物館開放、 天文館立項, 也正逐漸形成 “三館合一” 的實體架構。 在集群化運行過程中, 上海科技館將以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撐, 准確記錄公眾的體驗數據, 分析公眾對展覽、 教育活動的反饋, 從而精准、 有效地為公眾推送適當的教育活動信息, 滿足其個性化的體驗需求。 博物館對用戶個體的尊重, 將為普通公眾提供更加公平的教育機會, 使得博物館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當我們思考互聯網應當與哪些行業融合的時候, “互聯網+” 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業中, 並且似乎可以連接一切。新事物的產生本身就具有不可預測性,而正是這種不可預測性才能夠給人類帶來意外的驚喜。 在 “開放交互、 跨界融合、 結構重組、 尊重個性” 的 “互聯網+”思維下, 博物館正在以大數據工具為基礎, 以彰顯個性為導向, 走向更加智慧化的管理道路, 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夯實社會基礎。
未來,博物館與互聯網的連接不僅限於行業的融合, 更重要的是為智慧的個體搭建互聯互通的平台, 讓智慧的種子擁有一片潔淨的土地和自由的空氣, 讓創新思維能夠生根發芽, 茁壯成長。
(來源:中國文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