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讓古村落“活”起來
日期:2016/12/14 11:49: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巖鎮新葉古村
貴州省黎平縣肇興侗寨
古村落的建築材料是什麼?在從前,答案是磚石;在互聯網時代,答案則是大數據。
坐標信息、文化資源、游覽線路……在網絡上,很多古村落在大數據的幫助下,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重新煥發了生機。“互聯網+”開啟了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全新思路。
大數據促進古村落保護
高低起伏的磚牆下,有曲折小巷,有潺潺流水,還有青石板上徜徉的游人。一個年輕人,舉起手機,掃一掃明代民居牆壁上貼著的二維碼,隨後,手機屏幕上,這座古建的簡要信息一目了然。讓古建築這一瞬間活起來的,是一個基於大數據的雲平台。
這個平台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牽頭,以廣東200多個古村落為示范,采用古村落文化資源數字化處理模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村落文化大數據進行挖掘整理,並提供相關數據查詢服務,包括資源整理、標注、檢索、分類、構建知識圖譜以及資料深度關聯分析等。
項目負責人韓中偉表示,古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大數據平台,可以促進古村落文化資料的保護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對相關領域科研工作者而言,古村落文化資源不僅將成為其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也將使他們的研究成果更具價值和意義。
在城市化加快的進程中,傳統古村落的習俗、文化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沖擊,因此,保護古村落文化成為社會的共識。互聯網手段的出現,為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傳統村落”APP,由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開發,是一次互聯網與古村落很好的跨界嘗試。
“傳統村落”是基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信息,利用百度Geocoding API獲取位置坐標,囊括全國2555個傳統村落的位置和基本信息。除了有基本信息、村落簡介、上傳圖片、評分、路線、附近等常規的功能,還新增了報警功能,使用者可以在村落遭遇破壞、需要維護或者利用不當的情況下報警,通過後台的通知,及時停止對村落的破壞。
“在互聯網化的今天,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當前傳統村落的被動局面,無論在廣度和深度、在針對性和普適性、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王鵬說。
古老村落融入現代文明
無線網絡和縱橫河網一樣全鎮覆蓋,青年創客與半百船工一道共進午餐,山區老人坐在家中就能與專科名醫實時對話……烏鎮,作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成功演繹著最古老與最先進的完美融合。
在烏鎮,全域實現免費WiFi;“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茶吧”“互聯網金融咖啡”“智慧養老”“智慧信息亭”“民情二維碼”等標識,出現在老店鋪的招牌上、街角門店上。智慧旅游、智能交通等一批智慧項目相繼投入運行。無論是購物、訂房還是租自行車,都只需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完成支付。
不只是百姓生活,在這裡,就連政府職能也逐漸互聯網化了。烏鎮的全國首個鎮級APP“烏鎮民情”,自 2015 年年初試運行以來,已經在試點虹橋村覆蓋4000多人口。通過該APP,村民可以直接把要解決的問題拍照上傳,相對應的職能部門看到後可以馬上解決。
互聯網給烏鎮帶來的是智慧生活,給後河村帶來的則是智慧創業。
從四川達州渠縣龍潭鄉後河村考上北京大學的湯敏,大學畢業後,決定聽從內心召喚,回到後河村,發起成立了全國最大的古村落志願者網絡“古村之友”。如今,志願者已達10萬名,遍布全國30多個省份的約1000個市縣。
據了解,“古村之友”是通過古村創客、古村衛士、古村游俠、古村村粉等平台,從古村保護、古村傳播、古村產業活化、古村文化傳承等方面,推動古村可持續發展。
古村落創客這群人,曾是進城闖蕩的打工族,曾是現代時尚的弄潮兒,如今卻主動放棄大城市生活,重新回歸農村;他們對古村有特殊感情,他們要讓農村享受互聯網帶來的紅利,享受改革創新帶來的機遇。
“中國的農業文明是不斷與時俱進的文明。從城市回到鄉村的古村創客們,賦予古村落以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共鳴,將古老村落融入現代文明的風景。”東南大學古建專家朱光亞教授說。
互聯網推廣提升知名度
與烏鎮、麗江相比,很多古鎮、古村是默默無聞的,因為他們沒有資金實力去推廣自己。而今,互聯網的到來,讓他們看到了希望。開辦一個微信公眾號,幾乎無成本,卻可以迅速提升服務、拓寬知名度。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巖洞鎮銅關村,就是這樣的一個村子。在銅關村游覽,可以實現公眾號預定入住,微信預約客房服務、微信開門、一鍵退房等智慧酒店服務。你還可以享受到移動語音導游,所到之處可以深入了解侗族的文化與傳說。
在廣東佛山,一眾攝影愛好者帶著自己的“長槍短炮”,走進蘆苞鎮長岐古村,捕捉村莊靈秀神韻的美景;數十個家庭來到順德杏壇鎮逢簡村,一同體驗古村的文化味道……這些“養在深閨人未知”的古村落,如今為何變得如此受歡迎?
原來,當地政府與同程網合辦了“古村千人游”活動,將長岐村、松塘村、逢簡村等古老村落,與周邊旅游景區整合打包,策劃了9條兩天一夜的特色古村落專線游。這個活動一經網絡推出,立馬受到了關注。
“利用互聯網推廣自身村落的文化,是一種突破物質限制的路徑。古村落要有意識地尋求差異性發展,挖掘不同的文化內涵。”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教授姚麗娟表示。(《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4月30日11版 潘旭濤 王玉傑)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