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淺談文物古建築消防隱患及防火對策

淺談文物古建築消防隱患及防火對策

日期:2016/12/15 1:21: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俗話說“古建築裡面每一塊磚都是歷史”。文物古建築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其藝術和科學的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如何做好文物古建築的安全防護工作,是各個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就近期本人在檢查中發現各個單位存在的消防安全隱患,結合國內部分古建築發生的火災情況,分析古建築的火災危險性,同時參照國內外古建築在消防安全保護方面的一些做法,針對洛江區古建築存在的全消防安隱患提出相應的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文物古建築;消防安全隱患;措施對策

    古建築是古代建築的簡稱,是歷史文物的一個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以及重要的紀念和教育意義。一般是指始建時間較長遠的存在於地面上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物。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文物是國家重要的歷史遺產,是國家文明的重要標志。風格各異的古建築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象征,是點綴在中國大堤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但是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古建築的消防基礎設施簿弱,消防難題亟待解決。

    今年以來,我區結合當前的消防專項治理,對多處文物古建築進行了專項檢查,發現存在大量消防安全隱患。現就古建築消防安全隱患及防火措施和對策進行探討。

    一、現存消防安全隱患

    1、古建築耐火等級普遍偏低。針對上階段檢查中,發現洛江區的古建築絕大多數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以木結構為主要結構形式,其耐火等級低於按照建築物耐火等級的分類,古建築屬於三、四級耐火等級。在現場發現大多數的古建築是由柱、梁、屋頂等構件組建的,同時許多古建築內還存放有綢緞、織布等易燃物品,一旦起火,很容易形成凶猛的火勢,致使整個構架失去支撐能力,導致整個建築物垮塌、燒毀。經過調查如今大多數古建築多采用松、柏、杉等木材,火災荷載遠遠高於現行的國家標准所規定的火災負荷量,火災危險性極大。

    2、許多古建築周邊缺乏消防水源。洛江區的古建築分散在各個鄉鎮,且大多遠離城區,建於洛江區周邊環境幽靜的缺少消防水源或遠離水源的高山深谷之中,而我們的消防力量主要分布於城區。一旦發生火災,設在城區裡的消防隊不能及時前往救助,再加上消防警力不足,裝備比較落後,所以如果古建築起火,往往只能望“火”興歎。例如:1985年4月7日14時左右,我國甘肅省夏河縣拉卜楞寺大經堂火災是改革開放後宗教文物場所最大的一把火災。常年不熄的酥油燈燃著了干燥的木質經堂,火勢迅速蔓延。由於消防力量距離較遠、火場缺乏水源等原因,經過了16個小時大火才被撲滅,大經堂已被完全焚毀。

    3、通道難行。古建築在設計施工之時根本考慮不到消防車等現代消防裝備的應用,所以缺乏現代消防通道,並且古建築大多院牆高大,台階層疊,門窄檻高,消防車無法駛入靠近,難以施救,古建築中都無自動報警或自動滅火設施,防火滅火設施不足,一旦起火也難以撲救,勢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往往小火發展成大火,小災釀成大災。

    4、旅游業發展帶來的火災隱患。大量游客的湧入,也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的火災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吸煙現象。

木質古建築耐火等級低,氣候干燥的季節,哪怕是一點點火星,也會引燃古建築,釀成大禍。大多數古建築單位管理人員有限,對吸煙、亂扔煙頭等現象往往不能及時制止,有時甚至難以發現。
    5、文物古建築管理部門多,職責不明。目前,洛江區古建築的管理牽涉到文物、園林、旅游、宗教、林業等多個部門,相當一些古建築在消防安全管理上還存在產權不清、責任不明、無專門資金、保衛人員短缺等問題。

    二、古建築誘發火災的主要原因

    建國前,我國古建築起火多數是雷擊和戰爭引起的。建國後,一些古建築被隨意改變其使用性質,火災時有發生,原因也大不相同,新中國成立50年(1949-2003),我國共發生古建築火災165起。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生活用火不慎,占火災起數的30.78%。主要是炊煮、取暖和照明用火,不慎引發火災。1982年12月29日,河北省永年縣文廟成殿因生活用火不慎引起火災,燒了10小時,大成殿全部被毀。

    2、電線電器設備起火,占火災起數的16.67%。2003年1月19日晚,湖北省武當山遇真宮發生火災,是由於武當山文管部門違規將遇真宮出租給武當山陳逵文化武術影視學校,學校的工作人員用電不當,導致電燈烤燃他物而引發了火災。

    3、亂扔煙頭起火,占火災起數的12.82%。1988年5月15日,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焦村鄉陳家祠堂(清代建築,二層),因吸煙不慎引起火災,被全部燒毀,損失127萬元。

    4、小孩玩火,占火災起數的8.98%。1983年1月28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曲阜市孔廟因小孩玩火引起火災,燒毀古柏一株。

    5、宗教活動。1999年2月16日,浙江省溫州市永中鎮姜氏祠堂因供神香燭引燃可燃物發生火災,造成10人死亡,6人受傷。

    6、雷擊起火,占火災起數的7.69%。例如我區的仙公山海拔有700多米高的雙髻山上,建築群屋體高大聳立,周圍古木參天,接觸點高,木質干燥,地處雷擊多發區,極易引起雷電火災。1957年7月31日15時40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十三陵長陵恩殿遭受雷擊起火,1人死亡,4人受傷。周恩來總理聞訊後,命令加強古建築防雷工作。

    7、生產用火。2004年6月20日凌晨2時30分,北京西城區護國寺西配殿失火,此次火災是由於街道辦事處將大殿承包給個人生產服裝導致變電箱走火引發電氣火災。

    除此以外,因外部的火災蔓延引發古建築起火也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我國古建築講究“曲徑通幽”,往往位於深山茂林之中,因此一旦古建築周圍的森林發生火災,必將嚴重威脅到古建築本身的安全。

    三、古建築案例分析

    案例一:京700年護國寺毀於大火

    護國寺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原為元朝一丞相故宅,初名崇國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賜名大隆善護國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貝勒修繕此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現僅存金剛殿以及西配殿等10處建築遺存。
    火災回顧:2004年6月20日凌晨2時30分,北京西城區護國寺西配殿失火,經歷了700多年風雨的西配殿在大火中部分焚毀。

    火災起因:街道辦事處將大殿承包給個人,一對夫婦在殿內開起服裝廠,並雇了多名工人,平時吃住、工作都在殿內進行。凌晨2時30分許,服裝廠變電箱走火引發電氣火災。

    火災現場:燒烤師傅挨家敲窗叫醒夢中人。

    救援阻礙:西配殿被包圍在平房中間,兩邊的胡同非常狹窄,消防車無法進入。消防隊員只好從兩個胡同裡鋪設300多米長的水帶進行滅火。水帶還沒有連接完畢,西配殿房頂和房檐已開始大面積坍塌,屋頂的椽子被燒斷後往下掉落。

    火災教訓:由於歷史的問題,護國寺遺留的大殿都淹沒在民居中。周圍的民房跟護國寺的古建築很不協調。應采取積極的態度,考慮恢復歷史的格局,避免民房對古建築的破壞和侵蝕。

    整改方向:古建築要安裝火災報警系統。

    案例二: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火災回顧:1987年8月24號11點25分左右,有人員在院內巡邏,發現御花園的東邊有味兒,就趕緊去查,隱約的發現那裡有火光,巡邏的人趕緊用報話機報告警衛隊長,保衛處的值班人員趕緊攜帶滅火器趕赴現場。

    火災起因:遭受雷擊引發火災。

    建築特點:建築很高,起火點又在頂部,小的滅火器射程比較近,也就很難撲滅。這座宮殿原來是乾隆皇帝鑒賞書畫的地方,所以這所殿跨度大,室內空曠。

    火災損失:損失了20多萬元,這個損失是相當大的。要知道古建築的80多平方米,毀的都是歷史古跡,其價值是難以用經濟來衡量的。

    經驗教訓:紫禁城作為皇家園林,體現了建築方面防火最高的技術。建國後故宮博物院裡還安裝了很多現代化的消防設施,如火災報警器,自動滅火設備,新中國為了防雷在故宮裡安裝了大量的避雷針,故宮裡還常駐著消防隊。這些措施讓火災損失降到最低。

    通過對以上兩個個典型案例的分析,不難看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有可能導致火災,如何將損失降到最低顯然是重點。

    四、文物古建築應采取的防火對策

    根據近期的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北京、福州等古建築發生的火災來看,我認為要保護好這些無價之寶,必須堅持“防消結合,預防為主”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做好文物古建築的消防安全工作,做到組織落實,制度嚴密,措施得法,施救有效,具體有以下幾項措施:

    1、提高認識,建章立制。建議區政府組織相關單位加強教育培訓,舉辦一至兩期消防安全培訓班。

重點對文物古建築工作人員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主要內容包括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預防火災的方法、發現火情的處理及滅火技能等,從而提高大家對做好文物古建築消防工作的認識,有效增強預防火災的自覺性和有效性。
    2、建立組織、明確責任。《消防法》規定:“距離當地公安消防隊較遠的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群的管理單位,應當建立專職消防隊,承擔本單位的火災撲救工作。”

    3、經常進行防火檢查,積極整改火災隱患。消防部門應聯合文物、宗教、旅游、規化等職能管理部門每年組織幾次大檢查,建築管理單位內部也要不定期地開展自檢行動,防火人員要進行經常性的防火檢查。對查出的隱患要采取當場整改、逐步整改、限期整改的辦法,力爭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4、加大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力度。要加大對村民、游客等群體的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力度,不斷增強群眾消防意識。可在鄉鎮設立消防宣傳牌,建立宣傳廣場,在各村開辟消防宣傳角。同時要加強學校的消防宣傳教育,把消防安全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增強學生的消防安全意識,普及消防基礎知識。

    5、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古建築防御火災的能力。在不破壞古建築完整性的前提下,管理和使用單位要配備足夠的消防器材,開辟消防通道,盡量確保防火間距符合要求,並結合本地區、本單位特點因地制宜利用、改造現有消防水源,改造利用天然水源、增設消防水泵、室外地下消火栓等方式解決消防水源不足的矛盾,消防儲水量應夠撲滅一次火災或持續供水時間不應小於3小時用水量。

    6、電氣火災的預防。加強電氣工程安裝、施工的管理。必須嚴格審批手續,並由實踐經驗豐富,技術力量雄厚的電氣工程部門承擔。安裝工程結束後,須經供電部門和消防監督部門共同檢查驗收,合格後方可通電使用;有關庫房、展室內的電線,必須穿管敷設。照明應用瓦以下的白熾燈泡,嚴禁使用日光燈、水銀燈照明;古建築物群內凡用電照明的,均應在室外安裝開關箱,做到人離電斷。嚴禁使用銅絲、鐵絲、鋁絲等其他金屬代替。有關照明設施應遠離可燃、易燃物質。

    7、雷擊的預防。古建築均應設有防雷設施,並要及時進行維護檢查和保養。應在每年雷雨季節到來之前,對於防雷設施進行一次細致的檢查,防止明裝導體銹蝕或損傷、折斷。若發現銹蝕在以上的要及時更換;查看接閃器有無因雷電發生熔斷或破損;全面測量接地裝置有無變化,電阻和電阻值超過10歐姆時,要對接地系統進行全面檢查。

    8、及時發現火災,迅速報警火警。及時發現火災是有效撲救初起火災的前提。近年來,許多古建築單位設置了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視屏監控系統等,對古建築單位的重要部位實施全天候、全方位的實時監控,有利於及時發現火情。與此同時,古建築單位還應建立防火巡查制度,對重點部位、用火區域、人員集中地方等實施夜間巡查,以便及時發現火情、消除火災隱患。

    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保護好我們的古建築遺產有著極其深遠重要的意義。同時,古建築的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根本屬性要求我們必須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後代負責的精神,通過社會多方努力,更好地構築起一個約束與激勵相結合的古建築消防管理新機制,讓古老神奇的古建築在美麗的古城煥發出更加絢麗隽永的光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