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古建築第三次普查結束 各省都有很多古建築保留著
日期:2016/12/15 1:28: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人們對古代歷史一直不停地探索,同時一直有不同的古代文化遺產被發現,在人們的積極探索中湖南省炎陵縣文物部門近期,考古人員在湘贛邊境山區發現了一幢有170多年歷史、至今還在住人的清代“集體安居公寓”,其建築形制、質量和承載的特殊居住文化堪稱經典。
炎陵縣文物部門8月底在船形鄉新生村山間,發現一個巨大的“U”字形古建築。這座大屋有5個天井,擁有大小房間達44間。雖然經歷長期風吹雨打,但青磚、陶瓦和杉木構建的房屋保存較好。柱礎等處100多幅石雕或木雕花鳥蟲魚、獅虎龍鳳,依然栩栩如生。
這幢大宅是清代道光年間當地人羅德善歷時2年造建。羅除了用於自住,還提供給族人安居。同在一個屋檐下,各家之間相互照應,其樂融融。尚居住著以羅姓為主的族人10余戶。近年來,很多人建新房後陸續離開。不僅僅在古代,就現代來講,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古建築材料也慢慢地開始普遍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人們對復古產生了極大地興趣,有的人甚至把古建築當做自己身份的一種體現和地位的象征。
第三次全國古建築普查已經結束,各省都有很多古建築保留著,但是天津以164處古建築高舉榜首,包括久負盛名的薊縣獨樂寺、白塔寺、魯班廟,南開區李純祠堂、天後宮、文廟、玉皇閣,西青區楊柳青的石家大院等都列入了國家文物保護建築裡面。
天津古建築一般指木結構建築,呈現兩個區域文化交融的特點。天津歷史文化悠久,古建築眾多,由於地處九河下梢,四方雜處,其琉璃瓦建築也融合了多種風格特點。古建築特點呈現明顯的北京文化特色,古建築通常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座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因地制宜,呈現天津衛因河而興、因河而動的特點。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本市驗收核定,確定本市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82處,包括古遺址745處、古墓葬157處、古建築164處、石窟寺及石刻2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975處、其他18處。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153處、復查不可移動文物929處。但原有風格或形制基本保留”、“建築整體遷移,在新遷址占有獨立地域范圍”三個條件之一的,即可認定為古建築。
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表示國家對琉璃瓦古建築文物的高度重視,對古建築的保護措施已經普及,使得古建築的保護工作能更迅速的開展。秦漢古建築材料公司也一如既往的支持國家的古建築政策,和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