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安徽修復師後繼乏人 文物修復師比文物還稀缺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安徽修復師後繼乏人 文物修復師比文物還稀缺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日期:2016/12/14 21:32: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如果把待修復的文物比作“病人”,那麼能夠讓文物重新煥發生命力的修復師就是名副其實的“醫生”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被修復的文物越來越多,而“醫生”卻出現了極度缺乏的情況。文物修復師為何如此缺乏?如何才能留住人才讓珍貴的文物流傳久遠?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日前采訪了安徽博物院的多位修復大 師。
  全國現狀
  一千多萬件文物破損待修復
  我省現狀:安徽博物院專業的文物修復大師只有8位,有大量珍貴文物需要修復。國家文物局曾做過調查,全國文物系統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半數存 在不同程度的破損。而據統計,我國真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員,全國也不過2000人。也就是說,2000位文物修復師需要面對1000多萬件待修復的文 物。
  “我省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有大量的珍貴文物需要進行修復。”安徽博物院副院長鄭龍亭告訴記者,安徽博物院專業的文物修復大師有八位,而博物院需要修 復的文物有很多,“ 不僅僅是博物院的館藏文物,我省各個市的博物館幾乎沒有專業的文物修復師,因此各市的破損腐蝕文物也需要拿到安徽博物院來修復。”
  原先,由於我省文物修復專家技術過硬,江蘇、浙江、山東、山西等省份的破損文物也有一部分送到我省來修。“ 但現在本省待修復的文物太多,修不過來,所以外省的我們就不修了,專注於修省內的館藏文物。”鄭龍亭介紹,我省待修復的文物增多,跟江南地區氣候潮濕也有 一定關系,文物不能被保存在恆溫恆濕的環境裡,容易發生腐蝕等現象。
  工作揭秘
  一幅字畫往往數月才能修復
  修復大師洪夫龍:學徒掌握大概技能需要三年,能應付各種“疑難雜症”則需要十年時間。
  “文物修復這行一直以來都是師承制,師傅帶著徒弟,徒弟成為師傅,一代接著一代發展下來的。”安徽博物院字畫修復大師洪夫龍說,社會上也有一些從事 修復工作的人員以及對文物修復感興趣的人,“ 但說實話,一般人家裡即使有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需要修,也不敢隨意送到這些人手上修,萬一修壞了損失的不是一點點。所以社會上一些搞文物修復的,很難像我們 這樣接觸到珍貴的文物,手藝也只是停留在簡單的層面上。”
  洪師傅告訴記者,字畫的修復工作很繁瑣、過程要細致,往往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才能修復一幅作品,“ 這行跟別的行當不同,學習周期特別長,我帶的兩位徒弟算是很有耐心的了,一般性格稍微急躁點的人都很難堅持下來。”
  洪師傅說,就字畫修復來說,一位學徒想要掌握大概的技能需要三年,而能夠應付各種“疑難雜症”,則需要十年時間,這還是學徒悟性很高的情況下,否則十年都學藝不精。“ 漫長的學習周期,使不少年輕人半途而廢,或者感覺‘有心無力’,放棄學習。”洪師傅說。
  困難不少
  職業冷門許多人完全不了解
  學徒李瑞亮:如果追求高工資,這行是滿足不了的,只能說修復一件文物後心裡特別有成就感。從一名學徒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文物修復師如此缺乏呢?學徒 李瑞亮告訴記者,學習文物修復的周期長,讓很多想進入社會掙錢的人望而卻步,“ 和企業那種干得多拿錢多的績效不同,我們這行收入相對穩定,如果追求高工資,確實這行是滿足不了,只能說修復好一件文物心裡特別有成就感。”
  從社會認同度來看,文物修復師可以算是現代社會中一個比較冷門的職業,甚至很多人對這行完全不了解。“ 雖說將價值連城的文物修復起來需要很高的技藝,但這一行的社會認同度並不高。我周圍就有人認為這項工作有那麼難嗎?不就是會木工、鐵匠、鉗工會的活就可以 了嗎?”李瑞亮無奈地說道。
  專家聲音
  招考限制學歷讓大師難招人
  安徽博物院副院長鄭龍亭:老一批文物修復師很多是初中剛畢業就跟著師傅學,修復技能特別高,但評職稱就卡在了學歷上。
  目前,各地的博物院、博物館均屬於事業單位,招聘的門檻都比較高,對學歷、專業均有要求,這就把一些人擋在了門外。“ 但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可能又看不上這行的工資待遇,學習又要這麼久的時間,沉不下心來學習這麼復雜的手藝活,這就是矛盾。”很擔心文物修復傳承問題的金師傅 說。
  學徒李瑞亮告訴記者,這行評職稱也有些特殊,“ 做的是手藝活,但評職稱時也不根據你修復文物的多少和修復水平來定,沒有學歷等硬性條件就很難評職稱。”
  “工作人員的待遇和職稱掛鉤,如果評不了職稱,文物修復人員待遇也上不去。像老一批的文物修復師,很多都是初中剛畢業就跟著師傅學,修復技能特別高,但評職稱時就卡在了學歷上。”安徽博物院副院長鄭龍亭說,所以入行門檻和職稱評定都是需要具體去斟酌的。
  鄭龍亭介紹,目前,我省為了留住和培養文物修復人才,舉辦了一些文物修復培訓班,文物修復師也走進高校為學生帶去相關知識,希望未來能多出現一批文物修復專家。
  □師傅說:
  修復很辛苦,堅持下來不容易
  人物:金春剛安徽博物院文物修復師“我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修,修到現在沒停過。”安徽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金春剛師傅今年68歲了,目前依然從事著修復工作。
  金師傅帶了兩位女徒弟,徒弟們本來是跟著他學習囊匣制作和古籍修復的,“ 給文物做囊匣太苦了,木料又髒,以前帶過的男徒弟都很少有堅持下來的,何況女徒弟了。”金師傅告訴記者,現在,兩位女徒弟已經放棄學囊匣制作了,專門學習 相對不用做太多重體力活的古籍修復,“ 修書也不是容易的活,要十分細心,沒個許多年也修不精的。”
  □學徒說:
  同學很少有人從事文物修復
  人物:李瑞亮畢業於科大科技考古專業“師傅說,青銅器修復5到10年才能出師。焊接等相對簡單的活幾年掌握是沒問題的,但做舊等後期復雜的工藝就需要自己領悟和時間積累了。5到10年還是比較理想的情況下,師傅說有的人學了一輩子也未必能學透。”跟隨著名青銅器修復大師靳鵬學習的學徒李瑞亮告訴記 者,他能耐得住性子,對這行也很有興趣,但看看周邊同學,和他從事同樣工作的可不多,“我是科大科技考古專業畢業的,通過考試進入了安徽博物院工作,2012年開始學習青銅器修復。和我一起畢業的同學學習文物修復的很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