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探尋遠離城市的溫州老建築

探尋遠離城市的溫州老建築

日期:2016/12/14 21:37: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永嘉巖頭芙蓉古村。 林鴻麟 攝     溫州的古老建築,並不僅僅局限於市區的老城區,在蒼南、永嘉、瑞安等縣(市、區),鄉土建築、工業建築遺址等建築群,也是溫州歷史記憶的珍貴印記。     近日,記者走進蒼南礬山礬礦遺址、永嘉巖頭芙蓉古村,去探尋遠離城市的老建築,尋找溫州記憶的另一種味道。     永嘉巖頭芙蓉古村     傳承千年的耕讀式村居     初夏走進芙蓉村,綠蔭遮天,平添了幾許涼意。     村名“芙蓉”,其實村中並沒有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裡透紅,形似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故而得名。     這座始建於唐代末年的大型村寨,雖幾經毀建,但依然是楠溪江中上游規制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從各式公共建築到大小民宅一應俱全。     踏進古村,村中的道路還是由整磚和鵝卵石鋪成的,已在千百年的行走中被人們的足跡磨得圓潤,陽光下閃出柔和的光澤。兩旁一排排的房屋大多古舊而滄桑,全用卵石原木構築,顯得質樸無華。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芙蓉村,仍然保存著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規劃面貌,總體按“七星八斗”的格局規則設計,大體上為坐西朝東,呈正方形,四周築有用蠻石砌成的寨牆,長2000余米,高2米,將整個村莊圍攏成一個小城堡。     村裡幾乎家家都有院落矮牆,踮起腳就能看到院內生活。偌大的院落裡栽了樹木花草和瓜果蔬菜,看著在此翩翩起舞的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蟲,心中充滿田園生活的恬靜。     芙蓉村至今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處,明代大宅遺址5處,大小宗祠共18座。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司馬第大屋,這也是溫州大型民居的典型代表。     老祖宗傳給村子的,不只是老房老街,還有千年以來的耕讀傳統。“耕可果腹,讀可潤身。這是先人告訴我們的理念。”一位村民告訴記者。而今,不少村民還如他們的祖先一般,守著家門口的一畝三分田,過著傳統的“耕讀”生活,也讓這個古村彌漫著一股難得的書卷氣。     近年來,芙蓉村開始對古村落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不過,“全村人都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一定要把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這筆珍貴財富保護好。”芙蓉村村支部書記金彩媚介紹,每年的旅游收入很多用作古村的維護和修繕。     在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的眼中,像芙蓉古村這樣的楠溪江鄉土建築,雖然沒有皖南民居的精致,沒有晉中大院的豪華,但它們個性特點非常鮮明,從村落整體有規劃的建設布局,到房屋個體的型制和風格,都明顯不同於江南其他地方。“楠溪江的鄉土建築把楠溪江姑娘的清純靈秀、老農的樸實坦誠和在鄉文人的儒雅散淡都融鑄進去了,它們是那麼和諧寧靜,潇灑自如。”     蒼南礬山礬礦遺址     工業“活遺址”期待再“花開”     蒼南縣礬山鎮位於浙南東海之濱,四周群山環抱,因蘊藏豐富的礬礦而被譽為“世界礬都”。礬山煉礬始於明朝洪武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明礬產量和明礬石儲量均居世界第一。     地理和歷史的天然優勢,讓礬礦遺址成為我國較為罕見的工業遺產類的省保單位,也是迄今為止浙江省文保單位中首個仍在生產的工業“活遺址”,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唯一性。遺址核心區福德灣村是中國首批傳統村落,也是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     走進位於礬都核心區、礬山鎮福德灣村雞籠山的礬礦遺址,記者發現這是由采礦舊址、煉礬舊址、附屬舊址和傳統民居等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占地面積21.39公頃,當地人俗稱為“一東間”。     整個遺址依山而建,與古村落布局相互交融。不同於傳統民居的輕巧靈活,工業建築普遍厚實、龐大。而其附屬的舊址和民居區域,則呈現老街小巷交錯,房屋高低間雜,古樸典雅,韻味深厚。     目前,原溫州礬礦辦公大樓被改造成溫州礬礦博物館。原機械修配廠房,則改建成礬都礦石館和礬都奇石館,通過模型、沙盤、模擬礦硐、視頻、實物等形象表現手法,向參觀者展示礬都的方方面面。     近三十年來,因資源枯竭,溫州礬礦的礦業經濟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由於仍在沿用的原始采煉技術是典型的文化遺存,這些遺產具有“活化石”的意義和世界工業遺產的價值,因此歷史遺存開始進入專家的視野。有專家建議,溫州礬礦可以申報世界工業文化遺產。     經過多年努力,礬礦遺址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歷史村落保護修繕工程持續推進。2012年,溫州礬礦攜其老礦山、車間、煉礬工藝、民間文化等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華,正式啟動申報世界工業文化遺產。     2014年5月25日,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TICCIH)主席P·E·馬丁至礬山考察,對礬山保存基本完好的工業遺產贊不絕口:“礬山礦區的自然景觀和依存的手工勞動所體現的工藝價值,非常神奇。”     目前,礬礦申遺得到了當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申遺主推者之一張傳君告訴記者,他的父輩們就在礬礦上,作為曾經的礬礦人,對此地記憶深刻。而且,礬礦沉澱下豐富的工業文明遺產,濃郁的地方文化和獨特的礦工風貌,尤其是礦山開采和井巷施工技術,至今還影響著當地的經濟發展。     因礦而建而興,因礦而一度沉寂,如今,這裡的人們希望在廢墟上能再度花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