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絕大部分操本族語,通用漢語文。元明時使用過“僰文”(白文),即“漢字白讀”。使用漢字書寫,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彩。
白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白族
琉璃瓦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也有人主張屬彝語支)。許多白族人通曉漢語,白族在歷史上曾經仿造漢字創制過方塊白文,並用方塊白文編撰過大量的書籍。雲南歷史上著名的史書《白古通記》原本即用白文寫成,後經四川人楊慎翻譯為漢文流傳至今。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白國勢微,白王張樂進求禅位於蒙捨诏之诏主蒙細奴邏。公元737年,唐派御史嚴正誨協助南诏攻下石和城。
白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
琉璃瓦光輝燦爛的文化,對祖國的文明作出貢獻。蒼洱新石器遺址中已發現溝渠的痕跡。而在劍川海門口銅石並用遺址中發現居民已從事飼養家畜和農耕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已出現青銅文化。
唐代建築的大理崇聖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級,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劍川石寶山石窟,技術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中國石窟造像的共同點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在異彩紛呈的大理白族民居建築文化中,鳳羽白族民居有自己一套嚴肅的
琉璃瓦建築理念,十分講究“風水”、“合局”等觀念。故在白族民居建築文化中占有很高的位置。
而商旅友人及隨從,馬夫等則可在“四面封火”的東房及北房中歇息,馬匹牲口則拴到北露閣之“馬房”裡飼喂。惜北房已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期間拆毀。擁有大小六個天井,不同於傳統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且六個天井均呈現不規則四邊形,乃特點之二。
以上特有結構,確屬罕見,就連在
琉璃瓦其中居近五十年,從事民間建築近三十年,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尹氏後裔雲鵬也對其布局設計格局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