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文化遺產亟待保護
日期:2016/12/15 1:06: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在歷史長河中,每一座城市的商業活動總是與該城市的生命相始終。毫無疑義,當我們強調城市中的行政、宗教、居所、陵墓等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商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商業文化遺產中,以商業建築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與商業經營特色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結合、密不可分。
一、商業文化遺產的分布是城市規劃與歷史變遷的反映
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的規劃,是中國傳統哲學與政治理念的最高等級的物化體現。元大都的城市設計以《周禮・冬官考工記》為理論依據:“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思,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可見該城市中心市場定位於帝王宮城的北側。明朝以來,北京城北垣城牆南縮五裡,宮城北門地安門與報時台鼓樓之間即為“後市”――城市中心商業街,也是老字號聚集之所。據相關史料記載,這一帶的商鋪有油鹽店、醬菜店、干果海味鋪、綢緞布匹莊、鞋鋪、首飾樓、茶莊、飯店、煙鋪、錢莊、槓房以及近代興起的照相館、鐘表鋪等。商業品類齊全,各有經營特色。
與中心商業街有著相同悠久歷史的是兩條位於皇城東、西兩側的崇文門――東西牌樓、宣武門――西四牌樓商業街。官員百姓入崇文門、宣武門,仰目即見標志性建築東單牌樓與西單牌樓,而東四牌樓與西四牌樓的南北向牌樓,坊額即書“大市街”。這兩條重要的商業街肇始元,歷經明、清、民國,至今繁華依舊。這兩條商業街分別有大隆福寺與護國寺為結點。兩寺廟會規模宏大,名冠京城,素有“東有隆福,西有護國”之說。這兩處的廟會活動無疑又給兩條商業街增添了人氣和活力。
明朝重建宮城後,又將內城的南城垣南推二裡,正中設正陽門。明永樂年初,政府在正陽門外蓋設鋪房,招商引資,世稱“廊房”,即今廊房各條的來歷。商業由此逐漸興盛。清朝初年,內城禁止開設戲館,故戲館多設離內城最近的正陽門外。由此,正陽門外大街及兩側諸胡同區域成為京城休閒購物的樂園。
綜上所述,一個城市商業文化遺產的分布絕非雜亂無章,而是反映了原有的城市規劃與格局。中國的歷史名城自古以來都有明確的商業街區而與居住區相對隔離。到處開門臉的“全民皆商”現象,對一座有著悠久歷史與高度文明的城市來說是一種嚴重的破壞。這是我們在保護商業文化遺產中需要關注的。
二、商業木結構建築的特點
中國商鋪的普遍特點是將本身的建築特色放在第一位,而將商業名稱及性質標識放在第二位,這種不符合廣告學原則的做法與西方商鋪明顯不同。因此,一座著名商鋪留給人們最大的印象往往是其建築而不是其牌匾和招幌。
仍以北京為例。北京老店鋪的建築極有講究,形式多樣而豐富多彩,極具審美價值,以建築宣傳商業、吸引顧客是店鋪經營者的初衷。據梁思成先生在《店面簡說》中的研究,老北京的木結構店面可分為以下四類。
牌樓式 這類店鋪的鋪面前立起高大的牌樓,牌樓柱的上端高高伸出樓檐以上,指向天空,各間樓檐均用斗拱承托,斗拱以下是雕刻精美的華版。店鋪匾額懸掛在樓檐下絛環以上的位置。各柱身在與匾額平行的位置往往有龍形挑頭探出,用以懸掛招幌。這類店鋪建築最為奢華的是出售燒香朝拜用品的香蠟店。我很懷疑這類店鋪的背後有較大的財力贊助,如北安門外大街的聞異軒、東西大市街上的中天馥樓以及萬馨樓等香燭店,其店面為三間四柱重檐(或單檐)三樓牌樓,華牌雕刻極其繁復,令人驚歎。
拍子式 建築儉約一些的店鋪不用牌樓,而為平頂伸出的店同,舊稱拍子。平頂上大多立有欄桿,欄桿間絛環板上貼有店鋪字號。平頂下為掛檐板。柱子為方形,上安承重枋並安掛檐板,掛檐板則滿雕繁復的花紋。這類店面精彩者如東四牌樓路口以北的瑞芳齋點心鋪,店面為朝天欄桿帶夔龍挑頭式,下設橢圓形玻璃門窗,十分精美。
重樓店面 在繁華的商業街會出現雙層乃至三四層的店面。這類店鋪建築可大可小,形式多樣。保留至今,最典型的要數西四牌樓路口西北角與東北角的轉角樓,樓為兩層,形式樸素無華,簡約大方。較為華麗的如位於正陽門外大街的瑞增祥。而煤市街的過街樓玲珑小巧,其旁邊店面單檐重樓轉角,極有情趣。梁思成先生充滿感情地稱其為“非常富有詩意”。
柵欄店面 多為當鋪類對安全有著特殊要求的店鋪。這類店鋪前面立有一排密不過人的木制柵欄,柵欄柱上裝有簡單的瓦頂。店鋪正門多設狹小的門樓,樓上伸出幌子。這類門面設計以安全防范為第一要義,因此缺乏美感。這也是這類店鋪形式極少保存至今的原因。
與傳統商業建築相關的可移動文物主要為牌匾、招幌、楹聯、店內裝修及商業用具。老字號的牌匾往往極其講究,多為名家所書。清末店鋪牌匾以書法家王�Φ氖榉�居多,故當時有“有書皆為�Γ�無腔不學譚”之諺,將王�Φ氖榉ㄓ胩扶聞嗟木┚缦嗖⒘小C窆�期間,華士奎等著名書法家多為店鋪書匾,聲名遠播。新中國成立以後,店鋪匾額多見郭沫若、胡厥文、啟功,劉炳森等著名書法家的榜書。店鋪牌匾不僅僅是店名招幌,它往往能顯示該店鋪的身份、地位、影響及素質,不可小視。如著名飲料老字號信遠齋的老牌匾,為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朱益藩所書,從側面顯示出其產品得到皇家的認可。
老式店鋪除牌匾外,最為重要的就是招幌了。在傳統店鋪的掛檐板高處,多有龍頭形挑頭探出。這些挑頭就是為掛招幌所用。由於挑頭探出店面,行走在街市上即可遙見店鋪招幌而知其經營性質。顧客及至店前,才有可能上望牌匾。可見招幌與牌匾相輔組成,為店鋪廣告的重要道具。老式店鋪分類極細,以服飾為例,如成衣、靴鞋、氈帽、布襪皆有專店。各類店鋪均有為大眾所認知的標准招幌。絕大部分招幌制作精細,形式醒目。中國文物研究所藏有清末招幌店專用的樣本一冊,其中記錄了當時流行的招幌樣式96種,足見其豐富的程度。精美的商業建築與迎風招搖的招幌構成了傳統商業街的歷史風貌。
在城市建築中,商業建築的數量之大僅次於民居,但由於其屬於商業活動的載體,不可避免地因其商業活動的興衰、店鋪主人及經營性質的更替而變化無常,從而失去應有的持續性的珍惜與保護。在北京的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中,破壞最為嚴重的就是商業建築。北京現存的老字號,仍保留民國時期店面者幾乎沒有。而今大量新建的仿古店面又大多因統一設計、統一施工而缺乏個性,不合規制及隨意簡化的現象比比皆是,為世诟病。應該指出,商業建築文化遺產具有與文物相同的特性,即不可復制性與不可再生性,同樣應堅持保護文物本體的原則。即便是復制,也應充分尊重相關形制法式,予以認真對待。總之,全面認真調查城市中現存的商業建築文化遺產,給予其與其他類型建築文化遺產相同的重視與珍惜,腳踏實地地予以搶救、保護,是文物保護工作的當務之急。
作者劉志雄先生身前系中國文物研究所圖書館館長、副研究館員,2008年3月26日因病逝世。此文系劉志雄先生病中所撰。本刊略作刪節、標題另制後,特予刊發,以志紀念。文中所附圖片,轉自《建築創作》雜志社所編《收藏北京記憶・店鋪和招幌》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