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民間手工藝絕學傳人的欣慰與苦惱

中國民間手工藝絕學傳人的欣慰與苦惱

日期:2016/12/14 9:54:04      編輯:古代建築史

萬安羅盤傳統技藝傳人吳兆光(左二)在傳授技藝 資料圖片

精美的傳統木質羅盤 資料圖片

    他們身懷“絕技”,國家多年的保護努力讓瀕臨消亡的傳統技藝在他們手上得以保存;他們同時被賦予傳承大任,但要面對的是技藝的創新與發展仍困難重重。記者在濟南舉行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了解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見證中國古老文化技藝發展起伏的同時,一並體會著傳承帶來的欣慰與苦惱。

  20多歲的吳兆光手持銀杏木材質的羅盤,對人生的方向了然於心。接過父親的衣缽,將600多年歷史的羅盤老店繼續經營下去,是他當前最大的心願。

  這位萬安羅盤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從7歲時就開始在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接觸傳統羅盤的制作。上個月在上海世博會展示生產技藝的他說,羅盤是中國特有的東西,恐怕目前世界上只有他與父親能完全掌握制作羅盤的傳統手工技藝。

  這一次,吳兆光從安徽老家帶來了一皮箱大小各異的羅盤成品及半成品,並在博覽會上租下一個展位,現場展示傳統羅盤的制作過程。

  羅盤又稱羅經,是根據指南針原理和陰陽八卦理論相結合演變制造出來的定位儀,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吳兆光的家鄉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是中國羅盤制作的發源地之一。他的祖上在1723年創立了吳魯衡羅經老店,1915年這家店制作的羅盤在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羅盤制作技藝傳至吳兆光已經是第八代,他的父親在2009年被認定為羅盤制作工藝國家級傳承人。

  “羅盤在‘文革破四舊’中受到嚴重沖擊,一度被禁止生產,父親吳水森偷偷將技藝保存下來。”吳兆光說,他已向父親學習了十多年,掌握了羅盤手工制作的關鍵技術,目前已能夠獨立進行制作。

  “可以說從創店之初這門技術在家裡就沒有斷過,作為風水學的主要工具,目前國內外對羅盤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所以不會讓這個技藝在我這代中斷。”他說。

  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共邀請了近300名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精湛技藝,打算子承父業的不止吳兆光一個。中國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在博覽會期間表示,經過多年的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共有近87萬項,文化部命名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1488名。

  作為藏族文化中的特有藝術,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這次也受邀在博覽會上進行展示。唐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娘本的師弟、青海省民間工藝美術師夏吾他說:“我打算讓13歲的兒子上完初中後和我一起創作唐卡,一方面保護遺產制作工藝;另一方面,唐卡現在非常搶手,可以作為他今後的謀生手段。”

  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格局中的“父子兵”的局面並沒有讓“傳人”們樂觀起來,學徒總體年齡偏大,富有朝氣的年輕人偏少,讓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仍存“後繼乏人”的隱憂。

  有關部門調查顯示:一些地方戲劇、曲藝類項目,由於市場前景較差等問題影響,出現“收徒難”;部分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項目,也存在尚未納入學歷教育、預見收入低等問題,影響了傳承人學習積極性。

  吳兆光說,他是父親的所有學徒中唯一一個20多歲的。雖然父親已將全部技術傳給了他,但目前在羅盤店從事生產的其他藝人只有十幾個,最小的也有40多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