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廣西隆安發現古駱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遺址群

廣西隆安發現古駱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遺址群

日期:2016/12/14 20:18: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日前在廣西隆安發現一個5000多年前的古駱越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遺址群。遺址群以喬建鎮儒浩稻神山為主體,包括高嶺、大嶺、安呑嶺等祭祀壇,面積約10平方公裡。

  稻神山壯語叫“岜娅”,也叫金榜山,是隆安歷史上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隆安時曾慕名考察了金榜山,在他的《徐霞客游記》中記述了金榜山的迷人風貌。
    稻神山實際上是一座大石鏟文化時代的巖洞葬遺址,最大的一個巖洞葬有石城封砌,但已被人盜挖。此次發現的駱越稻作文化祭祀遺址群位於稻神山南面,祭祀遺址分布於各個山坡的坡頂,多築有夯土的祭祀壇,祭祀壇上有眾多大石鏟祭祀坑。
    稻神山祭祀遺址群的面貌與其他大石鏟祭祀遺址有所不同:一是祭祀遺址非常集中,並且致密地向著稻神山分布;二是祭祀遺址上多散布有打碎的砺石,打磨成碩大的半粒谷尖形,或馬鞍形、墓碑形;三是石鏟祭祀坑內多散撒有黑橄榄核。
    據專家分析,這是稻作文化祭祀遺址,因此設立和放置的物品多和稻作祭祀有關,是有意識的宗教信仰祭品。壯族民間向來有古代的稻谷長得像柚子般大的傳說,放置橄榄、卵石是寄托稻谷豐收的意願。祭祀時將砺石打碎是古駱越人的傳統風俗,它來源於伏羲兄妹結婚生出砺石,後打碎砺石遍撒各處才使人類再生的傳說,祭祀時將砺石打碎是祈求禾苖快長,人丁興旺。
    我國知名稻作文化研究專家、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現場考察時表示,壯族先民古駱越人是早期發明水稻人工栽培技術的民族之一,隆安是壯族地區稻作文化集中展示的最大亮點,在中國稻作文化展示的厚度上堪比享譽全國的浙江河姆渡稻作文化遺址,是中國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燦爛的顯亮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