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將文化作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

將文化作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

日期:2016/12/14 9:54:05      編輯:古代建築史
——訪遼寧省丹東市委書記戴玉林
    伴隨著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作為中國最大邊境城市、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城市的遼寧省丹東市,經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丹東市十分注重民生工程建設,尤其重視文化惠民,將文化作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不斷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丹東市委書記戴玉林。

  記者:丹東提出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應該如何理解?

  戴玉林:人是有思維、有情感的高級動物,有充分享受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權利和自由。物質需求是人的低層次需求,是解決溫飽問題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則是高層次需求,是衡量人的生活品質高低的標准。我們抓民生工程,不僅要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更要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現在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漸提高,民生工程不能僅僅停留在群眾的溫飽問題上,應當把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考慮好。群眾文化生活豐富了,精神世界充實了,素質提高了,也就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所以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群眾生活得更有質量、更有品位,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為此,丹東提出建設文化強市,首先應該把文化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

  記者: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內容包羅萬象,形式豐富多樣,丹東在這方面有哪些創新?

  戴玉林:首先,抓思想引導,形成全市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文化是城市之魂。丹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1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留下了人類文明的足跡,特別是經過中日甲午海戰和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洗禮,丹東更是成為舉世聞名的英雄城市。英雄文化成為凝聚丹東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成為推動丹東未來發展的內在文化認同。我們一直牢牢把握英雄文化這一城市之魂,充分發揮抗美援朝紀念館、鴨綠江斷橋等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新建占地500畝的志願軍文化廣場,利用節假日和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等時機,結合丹東實際,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愛祖國、愛家鄉教育,把革命傳統教育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賦予傳統教育以鮮明的時代特色,使英雄文化深入人心,成為凝聚和鼓舞市民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

  第二,抓氛圍營造,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我們提出打造文明、生態、繁榮、富裕的宜居佳地,建設大氣秀美新丹東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我們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龍頭,廣泛開展爭創國家園林城、衛生城、環保模范城和全國文明城市活動。配合四城聯創活動,全市開展了“文明使者在行動”活動,通過組織舉辦“市民大講堂”、“百姓春晚”、“五彩周日”、“大地書法展”等具有丹東特色的系列文化品牌活動,激勵市民參與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長年堅持開展愛心獎和感動丹東人物評選活動,湧現出全國道德模范鄭仁東、全國新聞戰線“走轉改”典型劉彤等先進典型,形成了鮮明的示范導向。市民素質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明顯提升,今年我市已將國家園林城市的獎牌收入囊中。

  第三,抓基礎建設,滿足市民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一方面由政府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加大了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特別是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構建了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另一方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和支持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動員社會力量興辦文化實體、舉辦文化活動、提供文化服務、豐富文化生活,全市自發組織了千余支合唱隊、鼓樂隊、舞蹈隊、秧歌隊、藝術團等民間文藝團體,長期在基層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同時,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途徑的文化建設投入體系,大力發展公益文化事業,構建起全覆蓋、高效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加快結構調整,落實相關政策,壯大文化產業的規模和實力,為做好文化惠民這個最根本的民生工程奠定基礎。

  記者:把文化作為民生工程,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戴玉林:抓好文化民生工程,思想認識是前提,規章制度是保障,繁榮發展是基礎,服務人民是根本。文化的本意是“以文化人”,做好文化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服務誰的問題,進而達到教育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目的。做好文化工作,不僅是意識形態領域的責任,也不僅僅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

  今年,我市討論通過了《關於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實施意見》,我們要以這個綱領為指導,深化文化改革,推動文化發展繁榮。要充分挖掘丹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精心組織創作一批具有丹東氣派和丹東風格的文藝精品,提升丹東的城市文化品位,滿足群眾的審美需求。要牢固樹立以群眾文化為中心的文化建設理念,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積極搭建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載體平台,及時總結基層和群眾文化創造的新經驗,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為夯實民生工程,把丹東建設成為文化強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