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歷史,使端氏古鎮才俊有著千年歷史的端氏古鎮,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向前發展。那建築精美、文韻豐厚的坪上張家大院,古樸滄桑、風格別具的閣樓古寨,以及鎮內眾多的文物古建遺跡,無不顯示著它的厚重。如何在發展中珍惜它、保護它、使古建的美和人類同存,是我們當今值得研究的思考的問題。豐蔚,古跡輝煌,文化燦爛。
自唐時,端氏曾調集大批民工修築城牆,改修河道,從東部的南寨到西邊的沁河岸,形成了周長二華裡多的宏偉縣城。城內開通了南、北大街,和隋末修建的東街連為一體。並在城的東、西、南修有三座城門。而唯有城北的寨上聳立高崗,獨成格局。城鎮的發展,使端氏的手工業、商貿業逐步興盛起來,其中養蠶和缫絲歷史最為悠久,據說早在唐代,在古老的東街就集中著眾多的缫絲、織絹等手工業作坊。後來,那些和人們生活、生產有關的糧店、日雜店、騾馬店也陸續發展起來。到明清時期,端氏已是店鋪林立,商賈雲連,出現了“復興樓”、“源順祥”、“同興和”、“育合昌”等較大的商號,成為沁河流域遠近聞名的繁華古鎮。
端氏最早的古建築是寨上的廟院和法門寺,傳說隋、唐就有之。明、清兩代,又修有湯王廟、城隍廟、端陽祠、文廟、南佛堂、鐵佛寺、關帝廟、黑虎廟等八大寺廟,分別坐落於鎮內的東、西、南、北、中。而且還在鎮的東街,修有大、小兩座閣樓,分別矗立於古街的南北。由於古鎮寺廟的不斷修建,使城內街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丁字形布局。但因數百年的歲月流逝和村鎮的發展,大部分廟宇和閣樓已不復存在,有的成了殘牆斷壁,有的僅存部分建築,只有鎮南的南佛堂還保持著當年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