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建築的壁畫與彩塑藝術

山西古建築的壁畫與彩塑藝術

日期:2016/12/15 0:36:3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柴澤俊我國壁畫藝術源遠流長。上古時期,即已出現巖畫。春秋戰國時期,廟堂之中已有壁畫。兩漢宮庭廟宇中壁畫已成章法;墓室壁畫更曾盛極一世。然而寺觀壁畫的發展,還是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之後,壁畫至唐代達到高峰,著名畫家吳道子等人都從事壁畫的繪制。宋金以後宗教開始衰退,寺觀壁畫不再像唐代那樣隆盛。文人水墨畫盛行,壁畫的繪制逐漸變為民間畫師的行業,畫師被稱為“畫匠”“工匠”。歷史上一些文人學士賞水墨不賞重彩,重山水不重人物,珍卷軸而歧視壁畫,尊文人而卑工匠,致使許多壁畫作者湮沒,不為後世所聞。山西的寺觀壁畫恰好彌補了這個缺陷,宋、金、元乃至明代的許多優秀作品,多有確切年代可考和畫師姓名,這無疑大大豐富了我國繪畫史的篇章。山西保存下來的古代建築多是佛教寺院和道教廟觀。寺廟多有壁畫。據調查所知,山西現存寺觀壁畫兩萬多平方米,其中各個時代較好的作品約七千余平方米,數量之巨、畫藝之精,世所罕見。 

  寺觀壁畫的保存決定於古建築的命運。隨著建築的幸存,五台佛光寺東大殿和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內殘存唐、五代壁畫86平方米余,這是我國唐至五代寺觀壁畫的僅存之作。東大殿栱眼壁上畫題為“西方三聖”、文殊、普賢和諸菩薩眾,內槽背面當心三間畫坐佛兩列,明間佛座背面為降魔圖,有天王、天女、神官、鬼怪、神龍、猴妖等,形象生動,筆法蒼勁簡潔。彌陀殿壁畫,有《維摩經變》《西方淨土變》,人物永樂宮壁畫局部造形豐滿,衣著富麗,雖系五代之作,唐風猶存。 

  山西存有宋遼金時期壁畫6處:北宋芮城壽聖寺塔室壁畫、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壁畫、遼代靈丘覺山寺捨利塔壁畫、遼代應縣木塔壁畫、金代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壁畫、繁峙巖山寺文殊殿壁畫。應縣木塔壁畫畫題為坐佛、天王供養人等。靈丘覺山寺捨利塔內除佛、弟子外,多為明王像,神情姿態各異,設色以朱紅、石黃和青綠為主,筆力剛健,色澤濃郁。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內宋代壁畫,是寺觀殿堂之中僅存的原作。畫師郭發,畫題有說法圖和經變故事。畫面上樓台殿閣布列,各種人物穿插其間,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世俗生活。人物傳神,界畫工整,五彩設色,並使用瀝粉堆金的技法,取得了富麗樸實的藝術效果。崇福寺為說法圖、千手千眼觀音像和菩薩、飛天像等。構圖疏朗,線條有力,色調以朱紅、石綠為重,莊嚴宏偉、氣勢奪人,是承襲唐宋流緒的一處巨作。巖山寺畫題為釋迦牟尼傳記和經變故事,宮殿樓閣壯麗,人物情節引人,畫師王逵乃御前承應,集卷軸畫之工藝而用於粉壁,畫藝高超,敷彩精妙,青綠山水相映,雲霧樹石襯托,宮庭設施和社會上各種人物形形色色的活動惟妙惟肖,堪稱一代精品。 

  山西元代寺觀壁畫已知者1700余平方米,分置於芮城永樂宮,稷山青龍寺、興化寺,洪洞廣勝寺水神廟等八座寺廟之中。永樂宮規模最大,滿布於四座大殿牆壁上,內容為《朝元圖》和呂洞賓、王重陽神化事跡。青龍寺除佛傳、明王和供養人外,西南兩壁繪水陸一堂,人物情態自如,衣著雍容華美,筆法色彩與永樂宮三清殿如出一師之手。興華寺壁畫早年被盜,至海岸截留約百平方米,內容為七佛圖,現存故宮博物院。廣勝寺水神廟為風俗神畫和社會生活畫,其中戲劇表演情景為前所未有,大大豐富了我國繪畫史和戲曲史的內容。 

  明清寺觀之中壁畫尤多,普查統計近兩萬平方米。其中佼佼者,如新绛稷益廟中大禹、後稷、伯益教民稼穑圖,汾陽後土廟聖母出行步辇圖,渾源永安寺水陸畫等都很有特點。至清代,寺觀壁畫雖然仍在延續造作,但總的說來,畫藝和色韻已急劇衰退,遠不能與唐宋時期相提並論了。 

  彩塑,是指彩色泥質塑像而言。它的制作方法,先用木結為骨架,縛以谷草,再用粘土塑成偶像,外表敷彩貼金即成。山西隨著寺觀建築的保存,自唐以來的許多彩塑亦保留下來,初步統計一萬二千余尊。其中唐、五代塑像99尊,保存在五台南禅寺、佛光寺、晉城古青蓮寺和平遙鎮國寺中。有佛、菩薩、金剛、弟子及侍者等等,塑像肌肉豐滿,身式微曲,衣飾簡潔,神態自如,表現出唐代佛教盛期的風韻。唐武宗“會昌滅法”,佛寺皆毀,塑像亦多不存,上述南禅寺和古青蓮寺彩塑卻是“滅法”前的作品,尤為難得。 

  宋、遼、金時期,彩塑遺存漸多。大同華嚴寺薄迦教藏殿,滿布佛、脅侍、弟子、金剛、童子及供養菩薩塑像,豐盈健美,眉目傳神,是我國遼塑中的代表作。晉祠聖母殿侍女、晉城二仙廟仙姑、長子法興寺十二圓覺菩薩、崇慶寺羅漢等宋代作品,或俊秀潇灑、或肌體圓潤,姿態生動,神情自如。 

  元代彩塑已知者四百多尊,分布於晉城玉皇廟、洪洞廣勝寺、五台廣濟寺、新绛白胎寺、福盛寺等二十多座寺廟之中。其中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塑像最引人神往。東西南北各七宿,以男女老幼和文武群吏之勢分別布列,風格生動,人物傳神,塑工精純,色澤淡雅,雖是宗教偶像,極富人間抒情的活力。 

  在明代彩塑中,太原崇善寺洪武間“三大士”像,高大魁梧,神態端莊,尚承金元豐潤風格。平遙雙林寺嘉靖間塑造的佛、菩薩、羅漢、天王、金剛、閻君、護法、供養人等1560余尊群像,分布於十座殿堂之中,塑工之精妙、數量之眾,令人歎為觀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