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千年興衰話古城——奇台唐朝墩

千年興衰話古城——奇台唐朝墩

日期:2016/12/14 9:45: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奇台又叫古城子,奇台是一個縣治的稱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奇台堡於現在的老奇台鎮,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奇台堡才改制為奇台縣,到現在只有200多年的歷史。而古城子指的是唐朝墩,到現在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唐朝墩作為一座千年古城,今天雖然早已淪為一片廢墟,但歷史的興衰滄桑卻絲毫磨滅不了它曾有過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唐朝墩位於奇台縣城東北部,與縣城緊緊相連,東臨水磨河,西南連接著居民區,北靠菜園子村。解放前,人們從這裡常常能揀到唐、宋時期的器皿、貨幣或其它物品。解放後,奇台縣文管所陸續從遺址內采集到紅陶侈口平底盆、紅陶平底罐、灰陶平底甕、灰陶單耳罐、宋青瓷汝窖炭、元雙魚鏡、鐵镞、阿拉伯銀幣等文物。這座古城清代時還比較完整,據老人回憶說,清末民初時方圓幾十裡還都可以看到城廓,人們都以其為地物標志來辨別奇台縣城的位置。

    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這座被廢棄的歷史久遠的城堡,但它到底建於什麼時候,是何人所建卻並不知道,所以大家叫它“古城子”,後來,漸漸地“古城子”又成了人們對奇台的稱呼。因為長期戰爭對古城的破壞,加之歷史記載較少,使人們對古城沒有太多的了解。而將1000多年前的古城稱之為唐朝墩,那是後來的事。人們在這座城中發現了大量的唐朝文物,便認定這該城應建於唐朝,又由於城的東南角有一大土墩,人們便將這裡稱為了“唐朝墩”。實際上,古城子與唐朝墩就是一回事,指的是同一地方。

    關於唐朝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編制的《奇台地方志》有一些片斷記載:“太宗貞觀十四年,侯君集討平南昌,於此置浦類縣,即今古城地。”又說:古城北有廢城一座,相傳系唐朝所築。古城名即取其義。東南兩方有門,北有土墩,高三丈許,甚堅固。光緒二十一年改建縣制,毀西南各其半。《奇台縣鄉土志》則記載,這個古城始建於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設縣於唐長安三年(公元702年)。所設的縣正是蒲類縣,而縣城就是唐朝墩。據歷史資料,蒲類縣是唐代設的北庭都護府管轄的四個縣中的一個。蒲類縣所轄范圍十分遼闊,東抵蒲類海與巴裡坤相接,西靠金滿,南越大山與高昌為鄰,北經沙陀州連接蒙古國的科布多。若按驿站裡程計算,蒲類縣管轄范圍東西八百裡,南北可達一千七百多裡。管轄地域雖大,但人口卻不多,除縣城和一些鎮、堡及屯區莊戶有人居住外,其余都是草原荒野,主要是一些少數民族游牧民居住。蒲類縣城原由北庭都護府管轄,宋、元時改由別失八裡元帥府管轄,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蒲類縣城和別失八裡同時廢棄。

    乾隆三十五年在唐朝墩的西南面(即現在的奇台縣城犁铧尖以東到魁星橋一帶)設古城堡,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又在現在的奇台縣城西南設孚遠城,做為古城的衙門和清軍駐地。清同治初年,奇台地區戰亂頻繁,城堡盡遭焚毀。戰亂平定後,到光緒九年(1883年),劉錦棠呈奏清政府,請求將奇台縣城由現在的老奇台鎮遷至現在的奇台,清政府准奏後,在奇台縣城另又修建了城堡。光緒15年(1889年),奇台縣治由老奇台鎮正式遷到了現在的奇台縣城。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唐朝墩古城一直被廢棄不用。蒲類城的名稱也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唐城遺址被人們稱之為唐朝墩,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據考證,唐朝墩城牆殘高8米,厚7米,城牆為板築,東西寬320米,南北長490米,為一座長方形城堡。整個城堡規模很大,且不說城牆土方量的巨大,單城內東南角的土墩長寬就各達12米,高14.5米,並有隘道可以進入墩內,可由此爬上墩頂,墩頂四周還建有低圍牆,可以做守衛了望之用,由此可以想象當年動用了很多的人力和財力才得以完成這個浩大的工程。雖然經過千余年的歷史滄桑和風吹雨打,但城內不少房院遺跡仍依稀可辨。現在的唐朝墩古城從殘存的城牆中仍可見當年的雄關威姿。它的北城牆殘存部分,中段有烽燧,還有一處高約8米,厚約4米的殘牆。西城牆破壞較為嚴重,現在只有西北角還可見到屬清代用土坯修補過痕跡。城的北半部保留有古時建築物的遺址。城的南半部已夷為平地,唯有東城牆尚存東門輪廓。

    唐朝墩古城的建立,是初唐興盛的象征,同時也是唐王朝鞏固邊防的需要。唐朝墩古城是北庭都護府東路的咽喉要塞,也是北絲綢之路和長安至碎葉城、乃至地中海岸的國際通道的必經之地。同時,由此向北可與阿爾泰地區相接,向東可直抵蒙古境內,向南翻越天山與交河、高昌古城相通,鉗制著准噶爾東部的大部疆土。這裡,不僅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同時也是溝通駝隊物資南來北往運輸的重鎮。可見,在此建立古城屯兵,不僅有著十分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而且有著十分重要的經濟戰略意義。清嘉慶官吏史善長流放新疆時,在奇台曾做《奇台》、《古城》兩首五言詩,內容分別是:“遠樹千堆合,平沙萬井開。山通南北套,地接上中台。日月明駝走,風生驿騎來。紫狐求不易,高閣且徘徊。”“四沖當要路,千古寄專城。緩緝資良吏,韬鈴握重兵。雪迷前馬跡,春盡暮笳聲。雳霹睛天動,弓開虎豹驚。”從這些詩中,可見奇台地理位置的重要。

    1933年,馬仲英兵分兩路第二次進軍新疆,馬仲英讓弟弟馬仲傑任旅長率兵由天山北麓進發,以實現與南路軍合圍迪化的目的,奇台正是馬仲傑率北路軍圍攻迪化的必經之地。省軍為了迎戰,在唐朝墩駐扎了爾載泰的蒙古兵,大墩周圍挖了交通壕可直通縣城內。結果,在唐朝墩展開大戰,這也是馬仲英部隊第二次進軍新疆打的最慘烈的第一場惡戰。戰斗從5月初5下午開始一直打了兩天兩夜。馬仲傑骁勇善戰,身經百戰,看士兵們多次攻城不下,便親自率兵出陣,結果在攻上城牆時身中數彈當場身亡。後來,縣城附近的北城牆被攻破,馬軍進城,馬仲英為了給弟弟報仇殺了不少守軍,爾載泰就在其中。

    1944年,日本飛機轟炸西安,揚言西進,當時的奇台縣政府以唐朝墩目標太大害怕日本飛機轟炸為由,組織人員強行挖降多米,使本來比較完整的城牆和土墩挖得殘缺不全。從此,唐朝墩便徹底廢棄。

    196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唐朝墩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