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這裡的村民,為什麼要含淚拆掉一座珍貴的北宋木建?

這裡的村民,為什麼要含淚拆掉一座珍貴的北宋木建?

日期:2016/12/15 0:20:1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有沒有一張老照片,會突然撥動你的心弦?

 

1937年,山西省榆次縣,雨花宮。

 

時在盛夏,晌午,光線明暗掩映出古廟的滄桑,寬敞前檐下,幾方古碑,或粵稽歷史,或萬善同歸,記載的都是過去。板凳上放著行李和外套,旁邊是工具包,裝著測繪工具。一個女子挽著素白襯衫的衣袖,斜倚在柱子上,手裡拿著圖板,眼睛靜看前方……

 

照片中的女子是林徽因,她是民國著名的才女。

 

 

林徽因,福建閩侯人,父親林長民是民國司法總長,叔叔林覺民、林尹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她的公公是梁啟超,丈夫是梁思成,朋友徐志摩、金岳霖。

 

她出生時,父親給她取名“林徽音”,出自《詩經》:“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希望她像周文王的妻子太姒一樣,百子多福……後來因為和作家“林微音”的名字很像,遂改“林徽因”。

 

林徽因長大後,和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一同在美國賓州大學留學。那時候的官員余財不多,林長民又突然慘遭橫禍,因此林徽因決定打工賺學費。梁思成知道後說:“不用了,我供你吧……”兩人後結為夫妻。

 

 

20世紀初,日本學者有一個著名的論斷,認為在中國大地上已經不存在唐代及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彼時梁林夫婦已學成歸來,作為科學家,他們深信日本漢學家的知識素養;但作為中國人,他們又從情感上難以接受……於是他們打算先去附近的山西做實地調研,試圖先從那裡尋找中國早期的木結構建築。

 

民國時期的教育尚有士林情懷,所以那時候理科生也能寫出非常優美的調查筆記,宛如散文。1934年,林徽因考察山西汾陽、文水一帶寺廟時,曾寫下這樣唯美的文字:……山西的廟宇,磚築或石砌物,斑彩淳和,多帶紅黃色,在日光裡與山岡原野同醉,濃艷奪人,尤其是在夕陽西下時,磚石如染,遠近殷紅映照,绮麗特甚。進到廟裡,空無一人,蔓草晚照,伴著殿庑石級,靜穆神秘,如在畫中……

 


拍攝於山西汾陽,靈巖寺

 

你有低眉慈悲,我自溫婉無語。

靜默好似對話,凝望已然千年……

 

 

1937年,梁林夫婦再一次踏上了山西古建築考察的行程,在乘坐石太鐵路火車路過榆次的途中,他們突然驚訝地看到路邊一座古樸廟宇,殿宇巨大的斗拱仿佛都要伸到火車上方……從專業角度很容易判斷這是一座早期的木結構建築。於是當火車停靠在太原,他們便急匆匆地返回榆次進行考察。

    

到了原址,寺叫永壽寺,最初看到的那座建築叫“雨花宮”。寺裡有些建築已經拆毀,加之時間有限,他們臨時勘測了那座巨大的雨花宮,畫完圖紙便匆匆離去,原打算再返回時做剩余工作。沒想到回去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來的計劃最終無從實施……

雨花宮斷面測繪圖

雨花宮正面測繪圖

 

 

林徽因1955年逝世,永壽寺雨花宮梁林測繪後的歲月裡也被拆毀。但那年夏天林徽因挽著袖子倚靠雨花宮檐柱上的照片卻永遠留存下來……我們知道雨花宮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木建築,梁林在調查時發現梁架上木板寫著:“旹大宋大中祥符元年歲次戊申柒月巳未朔拾捌日丙子重建佛殿記”;另一方面,同治《榆次縣志》記載北宋名相文彥博在擔任榆次知縣的時候,曾寫過一首《登樓望月》的詩,其中有兩句“黃昏尚倚危樓望,反照南榮野梵高。”文彥博是北宋天聖年間當的榆次知縣,說明那個時候永壽寺就早已存在了。

 

永壽寺雨花宮如果還健在的話,年齡可以排進中國現存木結構建築的最前列。可是它到底毀在什麼時候,卻成了一個謎題……在朋友的文章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毀壞在抗戰中間;另一種說毀壞於百廢待興的1955年前後。

 


雨花宮

 

去年年末,曾和朋友去榆次的西長凝游玩,回來時天色尚早,便決意去尋找那座常在夢中出現的雨花宮……

 

據記載,雨花宮是永壽寺中的一座大殿,永壽寺坐落在榆次東南五裡的源渦村。源渦是一個很大的村子,如今已然和城市連為一起,村的名字讀作yuanguo,這裡曾經是閻錫山時代晉華紡織廠的發電廠所在,如今矗立在村邊的那個煙囪也快一百歲了。

 

尋著煙囪,源渦村很好找。進村逢人便打聽雨花宮的所在,卻不論老幼都說沒有聽過。後來一個大姐頗熱心,指著村子東邊的方向,說順著鐵路一直走就能看到。我們想到當年梁林就是在鐵路邊上看到雨花宮,便深信不疑。一直順著鐵路走出村子,上了土崗,卻看見一個干涸的池塘和一座近年修復的廟宇。寺中有僧人,交談中才知道這裡是著名榆次古八景之一的“源池荷花”,新修復的廟宇是龍王堂,並不是雨花宮。

 


1966年五龍池的跳水比賽


後來干涸的五龍池

 

便又折返回村中。走到村口,遇到一位和藹的老人,眉須皆白,問可知雨花宮?老人說他今年八十多了,沒有聽說過雨花宮。我們再問村裡以前可有一座大廟?老人哈哈一笑,說大廟是有的,已經拆了,位置就在現在村委會附近鐵路的北邊……再問細節,老人說記不得了,可以去村中找一個叫“臭小”的人,他比較熟悉。我們說臭小是個小伙子嗎?老人說“臭小”不小了,可能比他小二三十歲,也是半個老頭了,大名叫做張雲生……

 

我們一再感謝,老人又哈哈一笑,健步而去……

 


村口遇到的老人

 

去往村委會的路上,又遇見一位老人,顫顫巍巍拄著拐杖,詢問大廟,老人也說見過,指的位置也是相同。再問哪一年拆除?老人回憶了一下,說:哪年拆的記不得了,只記得那一年大旱,村裡人從大廟裡抬神仙求雨,本來炮竹放多少是有數的,結果百姓旱得害了怕,就多放了些,雨一下子求過了,早起求雨半晌就開始下,大雨不停。那一年潇河水漲,淹了很多村子……記得從那次求完雨不久,大廟就拆了。

 


村中問耆老

 

我們順著兩位老人指的方向往北,穿過鐵路橋洞,望見路東的一處高地,那就是大廟也就是永壽寺的遺址了。為了確認,我們敲門走進最近的一家院子,女主人迎了出來,說明來意,女主人說:就是院子西邊這個土台子,你們沒見那塊地荒著、沒人建房也沒人耕種?廟裡的地不能動啊。我們說您家房子不就建在跟前?女主人憨厚一笑,說當年我們是遷來的,房子都蓋好了才有人告訴占得是以前廟裡的地,還為此擔心了好多年,如今子女都已經長大,也就不再憂愁。我們說,您是好人,神仙庇佑。

 

告別完女主人,我們出門登上那個高出地面的土台,這裡如今閒置,已經成了村裡的垃圾場,荒草叢生,一陣風吹便是一陣蕭瑟,緊緊地毗鄰著如今還在使用的石太鐵路。火車時時呼嘯而過,只是再也沒有雨花宮,也就不會再有人往這裡張望了。

 

尋找逝去的雨花宮,卻沒想到美好不再,荒涼卻是永恆。歲月竟然如此薄情……

 

雨花宮舊址在鐵路北側

雨花宮原址的垃圾堆

 

我們回到村中,去尋找“臭小”張雲生。

 

傍晚,張雲生還在榆次城裡,聽聞就趕緊回來了。

 

張大叔說:你們來尋找雨花宮,可知道“雙貓戲撣瓶”?我們說不知道,大叔便開始緩緩講述:雙貓戲撣瓶,是雨花宮上面的脊獸,雨花宮有多大呢?房頂上陶泥燒的兩個貓兒,每個都有一頭牛大,尾巴就有碗口粗,兩只貓的尾巴都翹起來插在房脊正中間的寶瓶中。這就叫做雙貓戲撣瓶。

 

大叔說的雙貓戲撣瓶,實際上就是古建築房頂上的吻獸和寶剎,只是民間的說法比較生動有趣……我們問那雙貓戲撣瓶怎麼了?大叔說:被法國人搶走了。這石太鐵路本來是法國人設計修的,他們路過時看上了村裡這個寶貝,就搶回法國的博物館去了。1917年拆的那一天,從附近雇了二三百老百姓,石太鐵路都停運一天,拆下來放到火車上拉走了。我們為了防止有傳說的成分,就跟大叔再三確認,大叔說:沒錯,跟當年誰家賃的繩子,我父親都給我講過。

 

張大叔說:如果有人再去法國,看看這個雙貓戲撣瓶就好了,那可是咱們的東西啊……說完低下頭沉默。

 

我們問:雨花宮是哪一年拆的?大叔說:1948年。

 

這是我們此行最關注的問題,便問:為什麼?

 


張雲生

 

大叔說:我是個老生子,我父親屬蛇,生在1905年,還是大清朝的人,五十一歲時生下我,他在時老跟我講這些,所以估計村裡也只有我能說清楚了。為什麼是1948年拆的?那一年村裡過兵,榆次已經解放,太原被徐向前的部隊團團圍住,共產黨的兵去打太原城,整整過了七天七夜。兵過完,就攤派下來任務,讓各村出木料拉到太原修工事,源渦村拿不出木料,就把雨花宮拆了。

 

大叔頓了頓,繼續說:拆的時候是我父親拆的。那一兩年我家一下死了好幾口,我的兩個哥哥、我媽,還有一頭騾子……老人看出了我們的困惑,說:死的是我前面的那個媽,那年頭,騾子也算家裡一口。我的父親正在傷心處,村裡攤派下來任務讓去拆廟,他便心灰意冷不願去,說這樣的作孽犯不起。但他是闾班長不去又不行,便召集木匠進了廟裡。推開廟門一進大殿便落了淚,心想這都上千年了哪裡下得了手,便給木匠說:不拆不行,咱們先清點個數。

 

清點了一個早上,下午時便托病不再去……廟是在下午開始拆的。

 

一座建造在宋代大中祥符年間的巨大木構,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出現在宰相文彥博的詩詞歌賦裡,也用巨大的斗拱迎來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瞬間轟然倒塌。

 

 

雨花宮碑

雨花宮草圖

 

我們把這些記錄下來,以便厘清和確認雨花宮准確的拆除時間。

 

一,求完雨不久,大廟就拆除了,這說明是在1949年之前。1949年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破除封建迷信會道門,老百姓是斷然不敢隨意求雨的。那一年潇河還發了大水,查《榆次區志》,正是在1948年。

 

二,榆次先於省會解放,此後太原圍城開始,解放戰爭中傷亡最慘烈的攻城戰役拉開帷幕。村裡過兵去攻打太原,軍事資料記載很清晰,也是在1948年。

 

三,張雲生大叔家裡接連去世了很多人,所以他的父親記憶很清楚,後來講給他,那一年是民國三十七年,也就是1948年。

 

雨花宮可以確認拆除在1948年,夏秋之際。

 


雨花宮

 

我們希望張大叔能夠按照他父親的講述,回憶出永壽寺裡的格局。大叔說永壽寺剛開始是一個山門,坐北朝南,山門在修石太鐵路時削了一半,沒有頂子,四大天王都淋了雨……進了山門,是個前院,兩邊鐘鼓二樓東西廂房,正殿就是雨花宮。穿過前院,雨花宮後背上是個戲台,後院兩邊也有廂房,廂房裡是閻王殿,裡面的牛頭馬面做有機關,天色晚一點的時候就不敢進去了。二進院和戲台正對的主殿是幾孔窯洞,窯洞裡懸塑著“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窯洞上方是台子,台子上列木頭雕的神仙,全是封神榜裡的人物,每個神仙都有一人多高,後來這些神仙就被埋在原來那塊地下了。二進院後面還有藏經樓,還有塔……

 

張雲生大叔的描述與當年梁思成的平面圖完全一致。

 

 


雨花宮平面圖

 

我們感謝他的這些記憶,起身告辭准備離開,大叔說:永壽寺以前很大,廟西還有“四十畝桃花坪”,四十畝桃花坪上桃花盛開,滿是各朝各代的石碑雕刻,如果還在的話,應該就是咱們山西的碑林了吧?

 

對於這種殘忍的歷史假設,我們無法回答。走到門口,天已經是暮色,張雲生大叔念了一首詩,是說這源渦村過去的美好:

 

榆次往東第一村,

二十六廟三樂亭。

村東天生泉一泓,

出過活佛生過龍。

 

車回太原的路上,夜幕總是讓人感慨……風吹蕭瑟,厚土無聲。

 

 


源渦村的四句詩
 

(來源:微信號老家山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