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陽曲三畛村
日期:2016/12/14 18:42:42   編輯:古代建築史陽曲縣大盂鎮古村三畛村的古磚洞門
乘車從陽曲縣縣城出發,經過約20分鐘的路程後,汽車駛入了位於縣城北15公裡的大運公路東側的大盂鎮三畛村。安靜的村口,一個建於明清時期、南北走向、洞門額題有“萬代榮昌”字樣、進深約40米的古磚洞門吸引著人們走進去,探尋這個古村落遺忘在歷史中的故事。
“三畛村發源於北宋年間,鼎盛時居官經商者達140余人。國家有關專家考察論證後認為,該建築形式為其它地區少見,堪稱中華建築之精髓。抗日戰爭時期,這裡也是地下黨抗擊日寇、流血犧牲的地方。”三畛村村委會主任杜同川指著古磚洞門北口處鑲嵌在牆上的石碑碑文,用濃重的陽曲口音介紹著村子的歷史。
杜主任說,北宋年間,三畛村王氏始祖為庇佑後人作達官顯貴,以黃土壘台為墨,磚石築塔為筆,以田地為硯和紙,建造了“文房四寶”,目前除筆被毀外其余尚存,這成為該村區別於其他古村的標志。
隨著杜主任的指引,穿過幽暗的洞門,可看到一座坐南朝北的清式古戲台,四周用木樁支撐著,該戲台特色的是台頂無梁,靠方木交錯搭建而成,戲台上還保存著石雕八仙過海圖案圍欄,手法細膩,形象逼真。
真武廟與古戲台相對而立
“可惜了,這個古戲台是清代建的,有上百年歷史,不保護就會塌掉。”杜主任帶著惋惜介紹著,又指著古戲台對面、位於古磚洞南出口處、坐北朝南的真武廟說:“這個廟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呢!村裡的老年人說,之前還有鐘樓、鼓樓,但都被破壞掉了。”
村裡一名拾柴老人走過古院落大門口
走過古戲台西面巨石壘成的磐石堡,可看到幾個村中富貴人家的高牆大院,這些院落雖歷經歲月風雨剝蝕,仍然保持著當年的大氣恢弘,蘑菇釘、鐵飾雖已銹跡斑斑卻依然堅固,門額題有“自有樂”、“福履綏之”等字樣,大門上的彩繪門神還隱約可見。村民院落中還散落著雕刻精美的石獅、柱底石、石鼓、棚墩石等。
在三畛村隨處可見的城堡、樓窯、戲台、道觀、地道等明清古建中,最有特色、保存最為完整的當屬窯上樓和卷棚窯。村子東北角現有三座下層為磚窯、上層為木樓的窯上樓,最大的一座窯樓面闊7間、入深3間,木樓前有走廊,樓內壁畫至今完好,窯窗木雕精美絕倫,有富貴牡丹、魚兒鑽蓮、松鼠鬧葡萄、喜鵲登梅等圖案,用料考究、做工細膩、寓意豐富讓人驚歎。
推薦閱讀:
湖南板梁古村
巢湖洪家疃古剎鐘聲穿越千年
郴州市北湖區的小埠古村
郴州市北湖區的小埠古村
記者踏雪探訪三畛村窯上樓
“我去看過別的省已經開發的古村落,政府撥款再加上旅游收入都用在保護、宣傳上。”杜同川說,他在2012年上任前後,曾去縣旅游局等管理單位,申請過保護開發資金,還進行過幾次招商活動,希望能通過修繕保護珍貴的歷史資源。“現在資金和項目還在審批中,不知過多久才能把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保護起來。我擔心拖得太久了,毀壞得更厲害,唉!”
這個坍塌的院落裡流著抗日志士的鮮血
在“導游”過程中,杜同川指著一處坍塌的院落說,日軍侵華時,這個院落是革命志士被殺害的地方。其中一名叫李海山的年輕人是山東籍地下黨員,當時任盂陽縣第三區敵工干事。1943年初冬的一天上午,李海山去柏井鐵路橋執行偵察任務時不幸被捕。日本兵把他帶到大盂據點三畛,剝光衣服捆在木樁上嚴刑拷打,輪番審訊。李海山堅貞不屈,瞪眼怒視凶神惡煞般的日軍,鐵嘴鋼牙,視死如歸,“村裡的老八路講,日本鬼子不斷用刺刀捅李海山,他把嘴裡的血水吐到日本人身上,直到被活活折磨死,太慘了!”杜同川帶領著記者走過一座連接村裡村外的土橋,來到村邊公路旁的一個雜草樹木覆蓋的土坑時,他滿懷激憤地說:“這是我們村裡的"萬人坑",日本鬼子殺了不少革命者和村裡的老百姓後,把屍體全扔到這裡。附近山溝裡還活埋了一些革命者和村民。”
被積雪、雜草覆蓋的“萬人坑”
“每年清明節前後,當地有學生和社會組織會前來紀念這些革命先烈。”杜同川說,這些沉痛的歷史不應該被忘記,這個“萬人坑”更應作為日軍侵華的罪證和陽曲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保留下來,革命先烈的遺骨應得到安葬,可惜因缺乏資金,這個地方常在夏季暴雨時,被雨水沖蝕,部分地方已經坍塌。
杜同川期待著,這個沉睡於陽曲縣大盂鎮的古村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能夠通過修繕、開發得到保護,綻放昔日的奪目光彩,並用悲壯的抗日史,喚起更多中國人的愛國豪情。
推薦閱讀:
湖南板梁古村
巢湖洪家疃古剎鐘聲穿越千年
郴州市北湖區的小埠古村
郴州市北湖區的小埠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