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龍門的歷史印跡,已深深镌刻在了杜植楷的心裡。
光著膀子的船夫走下貨船大碗喝酒,然後唱著船工號子隨大江東去;南來北往的客商雲集古碼頭,傳遞著友情,編織著財富夢想;古街兩旁是青瓦紅牆的古民居,紅紅的燈籠和迎風起舞的店招……踏尋歷史的足跡,杜植楷、李安民、李學莊等幾位退休教師賦閒在家後,一直致力於發掘龍門昨天的歷史。歷盡歲月的風霜,這些畫面雖然伴隨他們的成長已成為了一種久遠的記憶,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對龍門古鎮明天的暢想。
“鯉魚跳龍門”
能否續寫新的傳奇?
借鑒省內其它古鎮開發建設的成功經驗,李學莊寄希望以“鯉魚跳龍門”的動人傳說來為龍門古鎮的打造增加一點傳奇色彩。
“‘鯉魚跳龍門’的典故真的出自於龍門嗎?”對於記者的疑惑,這位在龍門場上土生土長的老人態度非常堅決“當然說的就是我們高坪龍門了!”
“傳說終歸傳說,龍門新的傳奇還要後人續寫。”在李學莊的眼裡,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歷史遺跡沒有給龍門這座千年古鎮帶來新的變化,與省內其它古鎮的開發建設相比,南充眾多古鎮都掩藏在歷史的雲煙中了。
“小龍門電航工程蓄水後,龍門濱江休閒廣場前江面的面積足有兩個西湖大,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再加上厚重的歷史文化,為龍門古鎮的開發與建設奠定了基礎,我們完全可以把龍門古鎮打造成南充近郊的旅游目的地。”退休後,杜植楷先後去過雙流黃龍溪、成都洛帶等古鎮,看到曾經與龍門並駕齊驅的古鎮已先聲奪人,他感到,“龍門古鎮的開發已顯得姗姗來遲。”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龍門一直就是我市重要的輕紡基地,由於諸多歷史原因,近10多年的發展一度停滯不前,場鎮人口逐年增多,管理體制、機制等混亂,近年來龍門場鎮的環境成了髒亂差的代名詞。”廣場北連巍巍龍門峽,西瞰嘉陵萬頃碧波水,六根龍柱訴說著“鯉魚跳龍門”的千古傳聞,參天大樹、茵茵綠草、依依翠柳,诠釋“鯉魚跳龍門”的新內涵……力圖通過古鎮開發來改善龍門場鎮形象,大幕拉開後,高坪區龍門鎮黨委書記王永對記者說,“歷屆鎮黨委、政府都想做的事,擔子如今交付在我們身上,借助古鎮打造,我們一定要把‘鯉魚跳龍門’的傳奇續寫下去。”
大幕徐徐開啟
龍門如何成就南充古鎮?
“現在我們場上的居民再也不用擔心門前拉運砂石的車輛把灰塵‘送’進屋來了,今後來古鎮游玩觀光的游客增多了,我已把店鋪裝得古色古香的,賣點能展示本地人文風情的旅游紀念品……”家門前那條被拉運砂石的車輛碾壓得東一個坑,西一個洞,近800米長的油坊街已改造完成,與街坊四鄰的古民居一樣,政府正在進行統一風貌改造,吃過晚飯後,踏著青石板路就可以來到江邊的濱江休閒廣場散步,龍門場鎮的居民顏麗驚奇地發現,短短的半年時間,龍門場鎮的環境就有了明顯的變化。基於這種環境的改變,她也在考慮自己今後的謀生之道。
“場上的常住人口有近5萬人,加上流動人口少說也有10萬人,平時場上的居民沒有去處,街頭巷尾、街心花園到處都站著、坐著人,如今砂石碼頭搬遷了,江邊又建起了一個廣場,區委、區政府又在著手打造古鎮,對我們龍門場的老百姓來說,這是最值得回味的高興事。”顏麗認為,結合古鎮開發整治龍門場鎮周邊環境,這是區委、區政府,鎮黨委、政府為全鎮群眾辦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細數龍門場鎮短期的變化,高坪區委書記吳宗麟心裡裝著一本賬。“2007年5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宏建來高坪視察後,對龍門砂石碼頭的搬遷和周邊環境的整治提出了具體要求;8月底,區委、區政府完成砂石碼頭的搬遷;11月,啟動了古鎮開發與打造,龍門古鎮究竟如何開發建設?我們也只是做了些試探性的工作,目前正在請北京、重慶兩地的專家做規劃,今後將按規劃分期推進、逐步實施。”
龍門古鎮的開發與建設能否開啟南充古鎮建設的大門?具體負責龍門古鎮改造工程的高坪區副區長王體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龍門古鎮的打造,我們絕不是頭腦發熱,完全是順應民心,利用龍門厚重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對其進行整體包裝,只要成功邁出這一步,對整個龍門鎮的經濟發展,產業支撐及土地開發利用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青石板路、臨江吊腳樓、青瓦紅牆再配以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住在高樓大廈裡,品味這種從遠古走來的雅致和恬靜,都市人心生向往。開啟南充古鎮建設序幕,龍門正在穿越時空,為都市人打造一個放逐夢想的精神家園。
龍門古鎮的暢想
背負著川北第一鎮的殊榮,承載著千年古鎮的美名,這座被厚重的歷史文化包裹的城鎮這些年來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盡快搬遷砂石碼頭,一定要將龍門場鎮周邊環境整治好。”2007年5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宏建到高坪區龍門鎮考察後提出具體要求。“龍門場鎮環境不但要整治好,我們還要恢復龍門古鎮的歷史風貌,還原人們記憶中的真實的龍門。”高坪區委、區政府痛下決心,誓改龍門場鎮髒亂差形象。在規定的期限內,龍門砂石碼頭所有采砂船和經營業主全部撤離;歷時一個月,一座占地20畝的集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濱江休閒廣場落成;家家門前做吊檐,個個門面塗朱漆,戶戶院前懸燈籠,耗時百天,還原了古街舊貌……龍門開啟了一扇南充古鎮建設之門。
“龍門油坊街,舊房多歪斜。砂石重車過,壓路龜裂開。雨天泥水濺,晴日飛塵災……長街連碼頭,疑到古城來。濱江賞景去,花園人徘徊。鎮民樂晨昏,紅霞映桃腮”,龍門濱江休閒廣場取代了昔日的砂石碼頭,隨著“復古”工程的啟動,一直以來被塵土淹沒的古街將“復制”昔日的繁榮,濱江休閒廣場向群眾開放,龍門詩社的文學愛好者章登仁即興賦詩,“漫步古街聞濤聲,伫立沙洲沐峽風”的美景浮現在眼前。
龍門已納入南充市城區規劃,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的商住集中區將成為現實;江東大道延伸至龍門指日可待,縮短了龍門到南充市的時空距離;龍門城區防洪堤已開始論證,一經付諸實施,造地高達5000畝……機遇與挑戰到來,隨著龍門古鎮開發與建設的升溫,龍門人有理由相信:他們能再造一個南充古城。
小集鎮不能“蓬頭垢面”
“南充第一鎮”龍門古鎮終於變樣了,這真是個好消息。
說起龍門鎮,許多人記憶猶新。它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曾經是全國重點小城鎮。然而,近年來,這個“鯉魚躍龍門”的風水寶地,這個以出產江團(音)著稱的水碼頭變得冷清了、沒落了。原因很簡單:髒亂差。
去年以來,在市委主要領導過問下,高坪區迅速行動,精心規劃,全力打造龍門古鎮,目前,髒亂差逐漸消失,古鎮又煥發出迷人光彩。
“龍門現象”不是個別現象。曾幾何時,全市相當數量的鄉鎮所在地被列入全國、全省、全市重點建設的小城鎮,但時至今日,大量的集鎮並未因“重點”而漂亮起來。有的地方,房子倒是建了不少,但要麼空著,要麼垃圾成堆,令人困惑,令人心酸、心疼。
我們要問:小城鎮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缺乏科學發展意識,疏於規劃,疏於管理。君不見,一些街道剛剛建成,就成了小商小販擺攤設點的自由市場,無人管;一些新房下面,垃圾成堆,蚊蠅橫飛,無人過問;一些溪河成了場鎮居民的“垃圾池”,發黑發臭,無人理睬。如此這般,小城鎮焉能不“沒落”?
市委四屆四次全會要求,要把南充的形象做美、品位做高,改善人居環境和創業環境。小城鎮是連接農村和城市的紐帶,在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各縣(市、區)所在的城市一個比一個漂亮、現代,農村也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城鎮豈能“蓬頭垢面”?
希望全市各地小城鎮像龍門鎮這樣,從整治髒亂差入手,迅速改善面貌,分階段、分步驟,逐步將小城鎮打造得干干淨淨、漂漂亮亮。
(編輯: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