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百年流芳京城的湖廣香山會館

百年流芳京城的湖廣香山會館

日期:2016/12/14 18:48:5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北京湖廣會館的戲樓至今仍時常舉行演出活動

    在北京宣南一帶走訪文物遺址,我們發現在明清兩朝,會館為各省人士在中國政治中心粉墨登場提供了必要的寓所。明清開科取士,每個“春闱”時節,數以千計的各地士子們紛紛入京趕考,而一些有科考經歷的官員深知舉子們寄居京城的艱難,或出資或捐出住宅,建成了專為“公車北上與谒選者”以資憩息的館捨。據光緒年間的統計,北京大小會館有414個,其中約80%都是這種以接待舉子考試為主的試館。當年“公車上書”之前,康有為居住在米市胡同43號南海會館居住,梁啟超在琉璃街115號新會會館居住,譚嗣同在北半截胡同的浏陽會館直住到被清兵帶走斬首。而在南半截胡同,魯迅從1912年住進紹興會館,住了8年……

    那麼,在中國風起雲湧的近現代史上,有哪些中山人在哪間會館為後人留下輝煌篇章?

    ■孫中山五到湖廣會館

    在騾馬市大街與虎坊路交叉口的東南角,名滿京城的湖廣會館今天仍是一片精美的古建築群。明清早期,廣東至少有一半屬於湖廣行省,與今湖北、湖南同屬一個行省,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湖廣行省才被撤銷。

    明朝萬歷年間,這裡曾是明朝重臣張居正的府邸,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在此創建湖廣會館,以聯絡湖南、湖北等在京人士的鄉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曾國藩主持,再次擴建,增建文昌閣、亭榭花園、子午井等,使湖廣會館成為功能齊全、布局合理、北京最大的會館之一。清末民初的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六十壽宴在此舉辦,朝廷重臣、社會名流紛紛前來,轟動京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京城,這裡成為美國軍隊的司令部駐地……可以說,很多有影響的歷史事件都在這裡發生,使湖廣會館成為歷史文化厚重之所。

    但能稱得上是湖廣會館史上最光輝的一頁,當屬孫中山5次親臨。

    1912年,孫中山為了防止國家分裂,盡早結束腐朽的清朝統治,主動讓出總統職位,並於同年8月應袁世凱邀請,第二次北上。“這次的北京之行共24天,孫中山卻5次到北京湖廣會館。”湖廣會館的導游如此介紹,可見當時湖廣會館一定發生了什麼大事。

    原來,當年袁世凱竊取大總統一職後,又堅持要北洋軍出身的唐紹儀做內閣總理。即使唐紹儀加入了同盟會,袁世凱仍自覺這位老朋友是沒問題的。沒承想《臨時約法》規定的是責任內閣制,早年留學美國的唐紹儀事事恪遵約法,為捍衛責任內閣不惜丟掉自己的政治前途,於是“府院之爭”愈演愈烈,倒行逆施的袁世凱逼迫唐紹儀於該年6月27日辭去總理職務。唐紹儀內閣解散後,農林部長宋教仁不甘革命果實就此被袁世凱竊取,決心“以政黨內閣為號召,在選舉時爭勝”。

    經孫中山和黃興同意,宋教仁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八進會、國民公黨於1912年8月25日共同成立國民黨,成立大會在北京湖廣會館舉行。那天上午,即將不復存在的同盟會在湖廣會館大戲樓集合歡迎孫中山到京。孫中山向同盟會會員們發表了最後的演說:“望我會同仁,萬不可自居革命之首功,專享建設之特權,更應化除私見,與各政黨相互提攜,聯合四萬萬同胞,同心協力,共謀共和之幸福,鞏固民國之基礎……”講話贏得經久不息的掌聲。

    當天下午,在原地召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五個政團合並,改組為國民黨的成立大會。大會公舉孫中山、黃興為正、副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主持黨務工作。孫中山作了重要講話。“今五黨合並,兄弟切望諸君同心合志,破除黨界,勿爭意見,勿較前功,服從黨綱,修明黨德,合五黨之力量氣魄,以促民國之進行。是中華民國前途之無量幸福。即有他黨反對,我黨亦宜以和平對付,決不宜為鹬蚌之爭”,“或處於行政地位,或處於監督地位,總以國利民福為前提,則我中華民國將可日進富強。”

    8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學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湖廣會館舉行歡迎孫先生大會,到會者兩千余人。

    9月4日下午,共和黨在湖廣會館召開歡迎大會,當天遇雨,但孫中山仍准時出席,並作演講。

    9月15日,國民黨再次在湖廣會館召開歡迎孫中山、黃興、陳其美大會……

    ■香山會館因孫文更名

    雖然名為湖廣會館,但最晚從道光年間開始,湖廣會館逐漸演變為兩湖在京人士聯絡之處。1912年孫中山5次莅臨,也是以被歡迎者身份去。令他能以主人身份宴請賓客的,還得說另一個會館——位於珠朝街的香山會館,就是現在的中山會館。

    今年8月份,我們來到菜市口大街與一條小胡同珠朝街的交叉口,看見重新建設的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中山會館正在漸漸成形。幾座清代風格的角樓已經建好,只是院落中仍有幾間民房仍未拆遷。一位仍未搬遷的李姓阿姨告訴我們,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山會館逐漸淪為民宅,“各個單位福利分房,很多人被分到了這裡居住,各家各院又都蓋了好多臨建房屋。”直到2005年開始,北京市有關部門開始重建中山會館,對這裡的100多戶居民開始進行動遷……

    1879年,即光緒五年,廣東香山縣鄉友購得附近部分房屋及空地,開始擴修香山會館。史學界有種說法,15年後的夏天,當28歲的孫中山第一次到北京時,就住在香山會館。孫中山剛走不久,在朝鮮任職的唐紹儀回京,也寓居於此,並籌資再次擴建香山會館,三年之後建成。擴建後的香山會館規模很大,分前、中、後三個大院落,還有數個跨院圍繞左右,各院落都有游廊相連。院內還建有魁星樓、戲台、假山、水池、亭榭等,院內建築及裝修極具嶺南風格,在北京的會館中也是別具一格的。

    1912年,又是一個夏天,當初擴建香山會館的唐紹儀剛剛辭去內閣總理職位,回到天津隱居;而同樣辭去臨時大總統不久的孫中山,正在這裡的花園會客。孫中山和唐紹儀,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和第一任內閣總理,按照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張曉輝的說法,既是同鄉又屬同時代政治家,他們在民國初年曾共同為反對軍閥獨裁專制、維護民主共和而攜手合作,在“二次革命”和兩次“護法運動”中的結成政治盟友。遺憾的是,二人又在實現共同目標而采取什麼方式和手段上存在分歧,以致最後在政治上分道揚镳。“但兩人是君子之交,並未反目為仇,反而一直保持著私人的過從和友誼。”

    孫中山第三次抱病來北京討論國事不幸去世後,在唐紹儀的提議下,廣東香山縣改名中山縣,以志對中山之永久紀念。而香山會館也隨之改稱為中山會館。兩年後,國民黨中央政府決定將中山縣建為“全國模范縣”,年近七十的唐紹儀“以一國總理之資屈就一縣之職”,應邀出任縣長。1933年,唐紹儀再次從鄉裡集資,維修北京的中山會館。

    建國後,中山會館成為民居,並逐漸成為居住了近百戶的一個大雜院。上世紀70年代末,香山會館最後一任會長何源盛之子何威廉遠在南洋聽說中山會館面臨被清拆,便趕到北京和有關部門溝通,終於使這個片區的房子保住了。但是,作為公房,搬進去住的人越來越多,而且亂搭建、改結構的情況日益嚴重,已經難見當年的園林式嶺南建築風貌了。在何威廉等的多方呼吁下,從2006年開始,居民逐步遷出,中山會館開始修復。如今,會館正在逐步恢復往日風采。

推薦閱讀:

滿盾村清代卓氏建起3000平米古民居

銜龍游接金華興周邊 湖鎮打造古色洋味小城

北京啟動十大文保項目修繕 每年投入億元

夏爾巴村落,中國邊境的世外桃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