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的悠久,我國也就被列為園林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並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從有關記載,我國的古典園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營,只不過是作為歷代帝王、貴族等少數統治階級享樂的場所。
如在奴隸社會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靈囿”,方七十裡,養百獸魚鳥,供帝王游牧取樂。到了封建社會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於鹹陽渭水之南興建了“上林宛”,周圍三百裡,有離宮七十所,“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苑中有湧泉,有怒瀑,還有種類繁多的動植物。
到了漢代,“上林苑”相續擴大,分區豢養動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樹達三千余種,其規模和內容都相當可觀。三國時,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陽山於芳林苑,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充其中”。吳國的孫皓在南京“大開苑囿,起土山樓觀,功役之費以億萬計”。晉武帝司馬炎重修“香林苑”,並改名“華林苑”。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齊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樹珍果,窮極雕麗”。北朝在盛樂(今蒙古和林格爾縣)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內、廣幾十裡。
到了隋代,隋炀帝楊廣在洛陽以西建造“西苑”,周圍二百裡,其規模雖然沒有“上林苑”大,但內容卻有過之而不及。苑內造海,周十余裡,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樓觀極多,山水之勝,動植物之多,都是極盡豪華。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宮苑結合的“西內”、“東內”、“芙蓉苑”及骊山的“華清宮”,面積雖不算大,但苑的內容和造園的意境卻有了新的發展。在宋代有著名的“壽山艮岳”,周圍十余裡。元代建“萬歲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畝的熱河避暑山莊,以及世界文化史上著名奇跡“圓明園”等。
唐宋在以往造園藝術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創了我國園林藝術的一代新風,達到了新的境界。它效法自然而又高於自然,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為我國明清園林藝術的發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明清(1368~1644~191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至清朝特別是乾隆、慈禧揮金如土、奢侈豪華,大造離宮別館。在風格上一方面繼承了傳統的水山宮苑和山水建築宮苑的特點,同時進一步有所發展。這一時期特別是在江南地區的私家園林,由於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民族風格,而使我國的古典園林藝術在世界園林藝術中獨樹一格,自成一體。
在世界各個歷史文化交流的階段中,我國“人工為之,宛自天開”的自然式園林藝術,自唐朝已傳入朝鮮、日本。特別是在十三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把杭州西湖的園林藝術稱譽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從而使杭州西湖的園林藝術名揚海外。至今,它更成了五大州的朋友們想往的游覽勝地。
在十八世紀,中國自然式園林由英國著名造園家威廉康伯介紹到英國,使當時的英國曾一度出現了“自然熱”。1730年在倫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園,後改為皇家植物園,除模仿中國的自然式布局外,還出現了中國式的寶塔和橋。從此以後,我國園林藝術那種順應自然的設計手法,在歐洲廣為傳播。
從上所述,我國古代的城市園林,主要是皇家宮苑和貴族宅園,平民百姓能夠進入的公共園林,多以寺廟附屬庭園的面貌出現。
1840年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轉折點,也是我國造園史由古代到近代的轉折,公園的出現便是明顯的標志。人們把1840年以前的園林稱為古典園林,而1840年以後,則稱為近現代園林。
如果說,古典園林具有明顯的私人占有性,不管是皇家園林或私家園林,無不都是供帝王、封建文人、士大夫等避暑、聽政、居住、游樂等專用,而公園雖然前面加了“公”字,但它也並不是為大多數人服務而建造的。
在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在我國開設了租界,同時為了滿足他們在中國土地尋歡作樂的要求,為了滿足殖民者少數人的游樂活動,把歐洲式的公園傳到了我國,這其中上海可以說是殖民地公園建立較早較多的地方。
1868年建造的“公花園”(黃浦公園)是最早的一個,殖民者規定華人與狗不被入內,這一方面說明殖民主義者對中國人民明目張膽的侮辱,也說明“公園”在當時並不“姓公”。之後又有1905年的“虹口公園”,1908年的“法國公園”即(復興公園),1914年建的“極斯非爾公園”(即中山公園)等。
此時期公園規劃布局的特點多采取法國規則式和英國風景式兩種,其中有大片草地和占地極少的建築,這與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規劃設計有明顯不同。在功能使用上主要是供他們散步、打網球、棒球、高夫爾球等活動,1906年,在無錫、金匮兩縣鄉紳俞仲等籌資建“錫金公花園”,這是我國最早的公園之一了。辛亥革命後擴建,定名為“城中公園”,該公園的布置特點多建築無草地,有假山,自然式水池等是吸收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特點而建的,這與上海早期的公園就有明顯的不問特點。雖都叫公園,但內容和特點顯然是不同的。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先生曾在廣州的越秀山麓讀書。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指定將越秀山辟為公園,既越秀公園。與孫中山同時代,以朱啟矜等為代表的一批民主主義者極力主張相籌建公園,在他們的倡導和影響下,在我國一些主要大城市中,相繼出現了如廣州越秀公園、中央公園、永漢公園等九處;漢口市府公園等兩處;昆明翠湖公園等七處;北平的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南京的玄武湖公園等六處;廈門的中山公園;長沙的天心公園等。此外,當時也有一些民族資本家私人辦園向公眾開放的,如無錫的惠山公園等。
以上諸公園大多是在原有風景名勝的基礎上整理改建而成的,有的本來就是原有的古典園林,如錫惠公園等。也有的是在空地,或農地上參照歐洲公園特點建造。這都為以後公園的發展建設打下了基礎。
1898年英國人霍華德著《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對我國初期的公園建設有一定的影響。1935年,我國的規劃師莫朝豪所著《園林計劃》一書中提出“都市田園化與鄉村城市化”的主張,指出“園林計劃……包含市政、工程、農林、藝術等要素的綜合的科學”,“應使公園能夠均勻地分布於全市各地”等一些至今看來仍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此書也可以說是我國早期公園建設的理論性專著,並對當時的公園建設有很大的影響。
我國公園的產生可以說這是帝國主義侵略和辛亥革命的結果,又由於辛亥革命的發源地在南方,更加上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無論是公園的最初階段,還是形成具有我國特點的公園,可以說在南方都最具有代表性。
以綠化為主,輔以建築布置於城市或市郊,並為廣大人民提供娛樂、游憩的公園,真正姓公並得到迅速發展,那還是解放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