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阿育王塔:一座名城的千年佛緣
日期:2016/12/14 18:49:1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整整1000年前的夏天,南京長干寺內,一個大鐵函被埋入地下,地上還蓋起了一座八角九層的磚塔。廢棄的長干寺由此中興,7年之後宋真宗用自己的年號將長干寺改名為天禧寺,並重修九層寶塔,稱作“聖感捨利塔”,歷經宋元明清,佛脈綿延不絕。
2008年11月22日,一座金光燦燦的七寶阿育王塔從鐵函中被取出。地宮碑文和塔身銘文明確記載,塔內的金棺銀椁裡瘗藏的除感應捨利10顆及高僧留下的諸聖捨利外,還有北印度僧人施護敬獻的佛祖釋迦牟尼的頂骨捨利!這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塊佛頂真骨,這一發現轟動了全世界。
如今,這座碩大的七寶阿育王塔被放在恆溫恆濕防盜的玻璃展櫃內,陳列在南京市博物館大成殿展廳的正中,鎏金的寶塔雄渾莊重,在燈光的照耀下散發出華貴的金色,塔身上鑲嵌著各種寶石折射著五色光芒,浮雕的精美圖案描述了佛祖一生的故事。寶塔內部是檀香木制作的胎體,外部為銀制,在銀皮上施以鎏金,並嵌了452顆白、紅、藍、黑等各種寶石,經檢測有水晶、煙晶、玻璃、瑪瑙、青金石等,加上造塔所用的金、銀,“七寶”阿育王塔稱得上名符其實。塔身上布滿了精美繁復的紋飾,四座山花蕉葉外側共有19幅畫面,講述了佛祖從母親右肋降生,出生時七步生蓮、雙龍灌浴,削發出家、菩提樹下覺悟成道、鹿野苑初轉法輪、直至示寂涅槃的一生。而塔身的四面,是四幅大型佛祖本生變相,塔身的銘文說明,它們分別描繪了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大光明王施首、屍毗王割肉貿鴿、須大拿王布施的場景。此外,阿育王塔外部還錾刻有20條銘文,記載了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在演化大師可政、守滑州助教王文、會首張重旺等人的倡導募化下,眾位施主捐銀一百二十二兩、金二兩八錢半、檀香七斤、大聖七寶念珠,以及水晶珠寶等物,聘用揚州工匠朱承信等人打造七寶阿育王塔的事跡。
阿育王塔的出土,是個意外的驚喜。2008年4月,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在對南京明代大報恩寺遺址考古時,在大報恩寺塔的塔基下卻發現了北宋長干寺地宮。宋代地宮的發現,雖是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大報恩寺遺址所在的古長干裡一帶,正是江南佛教的發源地。三國時期,天竺僧人康僧會經過燒香拜求,使銅瓶中憑空出現捨利,孫權為其在古長干裡一帶造建初寺與阿育王塔供奉捨利,這是中國南方最早的寺院。東晉時,北方僧人慧達在長干寺發掘得到三顆捨利及佛爪、佛發,並進行了鄭重的瘗埋。到了南朝,梁武帝改造長干寺雙塔,將捨利用金罂、玉罂層層盛裝,放在雙塔的地宮中。唐代時,潤州(今鎮江)刺史李德裕將久已荒廢的長干寺地宮打開,將其中11枚捨利遷往潤州,在北固山甘露寺建塔供奉,其余10粒則留在原地。到了北宋,長干寺復建並改名為天禧寺,而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賜該寺主持“佛光大師”稱號,後又下诏將將天禧寺改名為“元興天禧慈恩旌忠教寺”,將天禧寺與元朝的興盛直接聯系起來。天禧寺在明代毀於火災,明成祖下诏在其原址擴建皇家寺廟大報恩寺,寺中9層寶塔高78.02米,通體用各種形狀和顏色的琉璃榫合而成。歐洲在17世紀曾興起一陣“中國熱”,大報恩寺塔被稱作“南京瓷塔”,成為中國的標志之一,連安徒生也將之寫進童話。在清代太平天國的“天京內讧”中,大報恩寺和琉璃塔最終毀於戰火。大報恩寺遺址有這樣的歷史,在這裡發現藏有佛頂真骨的阿育王塔,自然順理成章。
2010年6月12日,在南京的千年古剎棲霞寺,佛頂骨捨利從金棺銀椁內被請出,全世界觀眾都通過電視直播見到了佛頂骨捨利的“真容”——顏色黃白、狀發蜂巢,有一個核桃大小。在地下埋藏千年之後,佛捨利終於盛世重光,寶塔和捨利,見證了南京這座名城的千年佛緣。
專家點評
七寶阿育王塔崇闳瑰麗的造型,精美豐瞻的圖案,以及七寶隨身、遍體金光閃耀的華貴風采,令人歎為觀止。更為重要的是,塔內瘗藏有如來真身“感應捨利”和佛頂真骨,以及大量珍貴的供奉器物。這一重要發現,在海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譽為“驚世發現”,“盛世重輝”。
阿育王塔大都建造於五代至兩宋時期,絕大部分出土於江浙地區。在迄今所見50余座阿育王塔中,南京的七寶阿育王塔是目前發現制作最精,工藝最為復雜的阿育王塔,是為北宋銀作手工藝集大成之作。塔上镌刻的諸多銘文真實記錄了大中祥符年間金陵長干寺建塔建寺、瘗藏捨利的重要過程,這些銘文和地宮石函銘文對於研究長干寺興造史、宋代佛教與社會的關系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推薦閱讀:
三峽庫區發現大量石器與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
網傳百年辛亥遺存慘遭扒毀 紹興文管稱實為拆修
武漢一省級文物"陳友諒墓"少人識
山東乳山新發現119處不可移動文化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