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42:彩塑觀音——長治市梁家莊村觀音堂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42:彩塑觀音——長治市梁家莊村觀音堂

日期:2016/12/14 22:12:50      編輯:古代建築史

  ●觀音堂真是當地農民修建? ●眾多彩懸塑到底美在何處? ●藝術珍品怎樣躲過“文革”?

  長治觀音堂位於長治市西郊梁家莊村西,創建於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是長治市內保存較好的一處寺院。院內正殿中,手法精湛、造型精美的彩塑及懸塑,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歷史價值。2001年,觀音堂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月12日,記者探訪長治觀音堂,領略了這裡古代藝術品的精美絕倫。

  堂前獻殿布局精巧別致

  “長治觀音堂絕對值得一看,裡面的彩塑特別精美!”采訪之前,長治市文物局副局長王偉不止一次向記者說到過觀音堂。

  12日上午,記者出長治市區不足5公裡,來到西郊梁家莊村,找到了掩映在農捨之間的明代古建築觀音堂。

  在長治觀音堂文管所長張斌宏的指引下,記者看到,殿堂雖然規模不大,但布局精巧:坐東向西的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香亭、觀音殿。鐘鼓二樓位居山門兩側,左右配殿對峙,院內的一株千年古桧柏,挺拔茂盛,郁郁蔥蔥。主殿觀音殿廣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其斗栱、石柱,裝修獨具特色。殿頂黃綠兩色琉璃屋脊,紋飾為蟠龍與西番蓮紋樣,形象逼真,典雅大方,屬明代遺構,為長治地區琉璃的精品。殿門正上懸一塊雕花大匾,上書明萬歷十一年冬,兵部侍郎郜欽所書“觀音堂”三個镏金大字。張斌宏介紹說,從觀音堂的建築結構可以看出,明代建築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結合,這不僅簡化了結構,還節省了大量木材,從而達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築空間的效果。

  釋道儒同聚一堂

  走進觀音堂正殿,記者頓時被滿殿多姿多彩的塑像所吸引。不足60平方米的殿堂內,鋪天蓋地全是泥胎彩塑、懸塑,房頂上面也被彩繪泥塑占滿了。

  張斌宏所長介紹說,這裡共有大小塑像500余尊,大的高約兩米,小的僅有幾厘米,都是泥胎圓塑和懸塑。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領袖塑於一堂,人物眾多,儀態萬千,這在歷代古建築中都屬罕見。而且這些雕塑以彩塑、懸塑相間,布局生動和諧,色彩如新,雕工精美,為明代彩塑及懸塑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懸塑是一種以架定位、上厚下薄、懸插在固定於牆上木架之中的室內彩色泥塑。泥塑上身略向外傾斜,重疊時下層的上身擋住上層的腳部,上下多層重疊則產生華麗的效果。整堂彩塑錯落有致,靈活多變,圓塑、懸塑、組塑、浮塑等手法齊全,塑繪技藝熟練精妙,人物生動傳神,場面浩繁復雜,金碧輝煌,缤紛瑰麗,令人目不暇接。

  在一般的寺廟裡,觀音大多是亭亭而立,一手持柳枝,一手托淨瓶;或者跏跌而坐,雙手合十,面目端莊。而這裡的佛壇上,觀音卻風姿獨具。她坐在蓮台之上,面和目慈,身體微微前傾,目光俯視,左臂自然伸直,左腿下垂,腳踏麟麟獸尾部,右腿彎曲,腳踏祥雲,右手很悠閒地搭在膝上。這與在她左右兩側半跏而坐、單掌立胸、一派莊嚴肅穆的文殊、普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觀音菩薩後面演繹著善財童子歷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的五十三參後依教奉行終於獲證善果等佛轉故事,人物造型,姿態萬千。

  殿堂內的正面頂部,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祖師同坐中央,釋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列左右。釋迦牟尼跏跌而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為“說法像”;老子為道長裝束,仿佛在論經講道;孔子儒生服飾,正打坐向眾弟子講學。中國古代社會所信仰的各方神聖齊集一堂,佛道縫合,堪稱一奇,這也充分體現了自唐宋以來,儒、釋、道三教共榮的文化現象。除此之外,廟宇四壁及柱、梁、架上處處塑滿了天富聖境、桂殿蘭閣、瓊樓玉宇及三教各界人物,大小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最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塑像僅靠背後橫柱連接,四面懸空,加之祥雲綴繞,頗有天宮仙境之感,令人歎為觀止。

  順著殿內兩側的佛台之上,分別塑有十八羅漢,或文靜沉思,或孔武豪放,或不修邊幅,或機敏乖巧,或大智若愚,或坐禅說法,或靜目養神,姿態各異,刻畫入微。

  羅漢之上有二十四諸天尊神,二十四諸天包括四大天王在內的佛國的守護神,看上去他們有的在評事說理,述其佛法;有的拉弓射箭,習練武功;有的豎眉怒目,威武雄壯;有的攥拳握杵,威震一方。個個氣度不凡,似在威風凜凜地捍衛著佛法,保護佛國尊嚴不受侵犯。

  順著殿堂的內壁三層,記者還看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等十二圓覺塑像,其神態娴靜秀雅,花冠、璎珞細致精美,服飾線條流暢,他們所乘的麒麟、獅子、大象等坐騎生動逼真,雖是神的故事,卻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再上懸有帝釋、供養人等,共400余尊,並附以龛閣裝修,金碧輝煌,堪稱佳作。

  十二圓覺再往上的第四層,南壁為道教人物故事,有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等;北壁為儒教人物,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在殿的門窗之上,南面有道教中最著名的八仙拜壽故事情節和唐王接經的歷史傳說故事,北面則是歷史上有名的明英宗時的“土木之變”、“南宮復辟”等事件的傳說故事。殿內祥雲環繞,莊嚴聖潔,三教故事人物交錯,恰似一人間仙境。

  眾村民圈圍牆保護觀音堂

  采訪中,記者向張斌宏所長說到關於觀音堂當年的修建情況時,張所長介紹說,據史料記載: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潞安府長治縣太平鄉梁家莊農民梁水祿,因家中貧困難以為生,只得將自己的十二畝土地賣掉,得二千五百錢。鄉鄰常朝潤買了這塊地後,眾鄉人集資,於萬歷十年動工修建了這座觀音堂。

  “這一堂藝術精品如何能夠完完整整地保存至今,躲過‘文革’劫難的?”面對記者的提問,張斌宏所長興奮地說,十年“文革”時期,梁家莊村民為了保護觀音堂,用臨時的圍牆將牆壁上的懸塑封存,當地農民還把這裡築牆建成了糧倉,上了三把鎖,只有三個村干部同時到場,才能打開糧倉,觀音堂因之得以幸存。而村民們之所以這樣齊心保衛觀音堂,源於他們對“老奶奶”虔誠的信仰、感激和愛戴。據說戰爭年代,只有這個村出去當兵打仗的人全部活著回來,無一人陣亡,這個奇跡的發生是因為觀音菩薩的保佑,村民們對此至今深信不疑。

  張斌宏介紹說,觀音堂是以敬奉觀世音為主,集儒、釋、道教和民間信仰的一座宗教建築,而且中國老百姓最喜愛的各路神聖都應有盡有,例如觀音、羅漢、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孔子的七十二賢人等等,這在全國都十分少見的。建築規模小巧,構造精美,反映了明代時期我國古建築構架與布局的特點及上黨地區的地方風格與手法,國內少有,藝術價值極高。精湛的調塑手法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極具文物、藝術、宗教價值,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在全省乃至全國文物、藝術、宗教界都有很大影響。

  觀音堂是不可多得的古建佳作,是我國明代時期宗教、思想文化的遺跡和載體,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它是明代晚期民間信仰的真實反映,充分體現出儒、釋、道在普通人們心目中占有同樣的位置。如此精而全,這在現存的古代寺廟中是十分少見的,是明代上黨人民留給我們的歷史財富,它既反映了明代上黨地區彩懸塑藝術的高超技藝,同時又是明代上黨地區百姓宗教信仰、心靈寄托的真實記錄,更是千百年來儒、釋、道三教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典范,生動地呈現了我國宗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特現狀,是研究中國宗教和民間信仰發展歷史最好的實物資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