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平陽錢倉的名勝古跡:千年古鎮,文物荟萃
日期:2016/12/15 0:18:21   編輯:古代建築史錢倉(今為鳌江鎮錢倉社區),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民風民俗根深蒂固,清明會市是歷來的傳統廟會,以前會市日,城內河埠頭停滿了各地船只,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橹。有的滿載貨物,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他們渴了就捧起清純的河水喝幾口解渴。市面上四方商賈雲集,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遍布大街小巷,吸引了大量的南往北來的客人。買貨的賣貨的,吆喝聲不斷,簡直是活生生的溫州版《清明上河圖》,2014年列為我市第八批非遺之一。 而在今年清明文化節裡,將由群眾扮演錢倉歷史文化名人,進行巡游,以弘揚錢倉的歷史文化。 錢倉,因吳越錢王來過而名聞天下,因南宋詩人陸游詠梅而百世流芳。文風鼎盛,是東海名儒史伯璇的家鄉;習武盛行,是宋代抗金名將黃友的故裡。晉時已成村落,五代時期成為集鎮,北宋時期成為溫州四大名鎮,地處交通要道,一直是浙閩兩省的交通樞紐中心之一。經過千年的風雨洗禮,錢倉仍然保存著眾多的名勝古跡。 寶勝寺雙塔 在錢倉鳳山南麓,矗立著寶勝寺雙塔,歷經千年風雨,成為錢倉歷史文化的標志。據歷史記載,雙塔建於宋乾德三年(965)。兩塔大小相同,系六面五級,實心的磚塔,高16米,塔基直徑約4米,兩塔相距11.8米,均有傾斜。兩塔每層壺門內各有佛龛,龛內原各有泥澆佛像一尊,姿態各異。1963年列為浙江省重點文保單位。 雙塔所在的寶勝寺,俗稱“東寺”,與之相連的廣福寺,俗稱“西寺”,始建於唐朝鹹通年間,寺院黃牆黛瓦、雕梁畫棟、古樸典雅、清靜幽深。五代十國乾祐元年(951),吳越王錢俶攜妃子到南雁保國寺朝聖,從錢倉古碼頭登岸,穿過古街,當晚下榻在寶勝寺的一座樓裡,後人稱為“錢王一宿樓”。鼎盛時期,兩寺占地60余畝,僧捨300余間,僧眾達1000余人,耕種良田、山地2000多畝。寺內還有兩口宋代古井,稱為西寺井與東寺井,東寺井的井壁石刻碑記曰“開井於熙寧甲寅年8月”,即北宋神宗1074年。原西寺前也有雙塔,但其一毀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另一於1925年塌毀。 金錢古街 據史料記載,錢倉堡建於明隆慶年間,城東西直徑480米,南北250米,周長約1100米,城高約4米,寬約3米,共有5個城門,3個水門,現毀七存一,只有東城門至今猶在,城門高一丈二尺,寬一丈二尺,在金錢路37號右首。 錢倉金錢路,即金錢古街,歷盡滄桑,兩旁木結構的老房透露出當年的繁華。曾經商賈雲集,店鋪林立,至今尚有黃隆泰糕餅店(2014年錢倉糕點制作技藝入選第八批溫州市非遺)、香山藥店、葉幫弟圓木店、打鐵店等商號。還有清代王氏正節牌坊(縣文保單位)、趙氏宗祠、宋代西浦古橋,無不讓人駐足流連,仔細端詳。古街往東往南,各有一座古碼頭,以前鳌江以南的流浦、湖前、直浃湖、宜山等地的居民都是通過這兩座碼頭過渡,來錢倉古街購物。 銅錢巖與南雁第一橋 在錢倉下埠,鳳山腳下,有一處奇巖叫“銅錢巖”,離地約15米,寬65米左右,其外有一條石道,路南就是東津渡,古代人們去鳌江以南,都在這裡過渡,民間傳說,若是有人沒錢,就去石罅中一摎,銅錢巖石罅中就會不多不少正好流出二枚銅錢,給你做過渡船資。如今巖上尚有流錢孔。 距銅錢巖約50米,有一座“南雁第一橋”,為三孔石橋,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用21塊石板築成橋面,橋長13米,寬2.6米。古時人們去南雁蕩山,會經此橋,因此得名。 城隍廟 錢倉的道教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城隍道院是一所集浏覽、觀光、朝聖為一體的園林式宗教場所,沿山而建,碧瓦雕梁,飛檐翹角,氣勢雄偉,常年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明代,平陽知縣朱東光為官清廉,造福一方,曾捐俸築現存的錢倉堡。民間傳說他是皇族宗室,一日夢見玉帝宣召,封為“錢倉城隍”,不久仙逝。錢倉人民為了紀念他,在北門修建了城隍廟,1996年列為平陽縣重點文保單位。 史伯璿墓 史伯璿(1299-1354),字文玑,號牖巖,元代平陽著名學者,與南宋平陽愛國詩人林景熙齊名,並稱“林史”,終生從事講學著述,反復研究《四書》和朱熹學說達三十年,訂正《四書》,編著《四書管窺》《管窺外編》,被四庫全書收錄,在平陽入選四庫的八部著作中,獨占兩部。他精思善學,對天文、地理、歷學、算術很有研究,“博涉能通”,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對日蝕月蝕作了非常通俗的闡述,認為“月掩日為日食”,把張衡的“暗虛”說和朱熹的“同度同道”說解釋得清清楚楚,比明代萬歷年間歐洲人傳入的地影學說早了一百多年。明清縣令學者對他大加贊歎,紛紛為其修祠修墓。 史伯璿曾在錢倉山清華寺(原青華書院)育人著書,著有詩文集《青華集》,去世後墓葬錢倉,1983年被列為平陽縣文保單位。 龍虎巖與金錢會起義館 清鹹豐十一年(1861)8月2日,錢倉人趙起在鳳山龍虎巖北山廟舉行金錢會起義。為了紀念這段歷史,2010年秋,金錢會起義舊址上開山拓地,興建了金錢會起義陳列館,現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館前三塊巨石峙列,東首形似蟠龍,叫龍巖,西首像兩只猛虎,稱虎巖,一龍二虎,合稱龍虎巖,形象逼真,氣勢雄偉,旁邊有“金錢會起義遺址石碑”,現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山搖動巖 鳳山是錢倉景區荟萃之處,清乾隆《溫州府志》裡《南雁蕩山圖》就包括了鳳山景區,奇巖怪石,惟妙惟肖,讓人歎為觀止。最為突出的是“搖動巖”,由三塊形似陀螺、河馬、豹子頭的巨石構成,豹子頭與河馬巖之間有條縫隙,可容一個人上下攀登,游客仰躺河馬巖上,用腳向陀螺巖撐開,幾百噸重的巨石會被推開10多厘米寬,把腳縮回,巨巖又回歸原位,並發出隆隆巨響,響徹山谷。巖石上留有“石樂”、“動靜隨緣”等多處明代摩崖石刻,198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方鵬游記中記載鳳山“多巨石,或覆或屋,或仰或舟,或比如林,或伏如怒猊臥虎。其色皆如墨潑,間有紋理,如玉如雪,瑩潔可愛”。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有詩寫搖動巖雲:“兩石相倚眠,隆隆萬鈞響。十手推不搖,一足蹴乃動。其事實可駭,其理不可求。莫怪李青蓮,踢翻鹦鹉洲。” (來源:溫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