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祠堂是漢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當然,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也會在寬敞的祠堂舉行儀式。還有一點是,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本位為大家介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歷史價值的宗祠文化。
中國祠堂文化歷史悠久,其濫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9 年。孔子去世後,他的學生們在墓旁搭蓋簡易的小屋居住,以守護墳墓並寄托哀思。學生們守護三年便散去,唯有子貢在小屋又守護了三年,這種守墓的形式後人稱為"廬墓"。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泗水》:"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貢廬墓處也"。古時人們也常會在父母或師長死後在墓旁蓋屋守墓。這種"廬墓"的小屋建築也叫做"墓廬"。因此我們可以說,早期的墓廬就是祠堂的早期形式。後來二者分家,各自發展,形成各自的特點。下面僅就"祠堂"文化淺談一二。
"祠堂"建築實際上是伴隨著秦漢"禮制建築"而發展的。"祠堂"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漢代,大多建於墓所,所以又叫"墓祠"。在中國,祭祀祖先的習俗由來已久,秦漢以後,民間祭祖活動多在家中或墓地舉行。受帝王宗廟,尤其是唐代以後冊封元勳功臣、敕建祠廟的影響,以祠廟祭奠祖宗的形式逐漸深入民間,元代以後基本形成定制,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一直延續到民國期間。
祠堂的修建在南宋時期開始大量增加,朱熹的《家禮》問世之後,家庭禮教和立祠之制被人們廣泛尊崇,從此多稱"家廟"為"祠堂"。但修建祠堂要有等級之分,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普通百姓家不准立祠。直到明嘉靖年間(1522年~ 1566 年)才有了新規定,允許民間建祠立廟,但是又規定只有做過皇帝或封過侯的姓氏才可稱為"家廟",其余的則稱"宗祠"。最早的祠堂多擇家族聚居地或其附近而建,初期先置祠於宅中,隨著財富的積累、族丁的繁衍發達,才開始另擇吉壤,逐漸建立專門的宗祠乃至支祠,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祠堂式"建築。封建社會,家族觀念深厚,百姓往往不雜姓而居,一村僅一姓、一族,年長日久,才有可能發展成幾個家族,於是開始謀建本族本姓的家廟來祭祀祖先。
歷史上,祠堂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還有多種用途,如:1. 家族裡各房子孫有辦婚、喪、壽、禮等事,族親們便利用這寬敞的祠堂作為活動場所;2. 祠堂也是族長們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裡被教育和接受處罰,甚至驅逐出祠,在某種意義上說,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3. 祠堂還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族人們在這裡舉行宴請賓客等文化娛樂和社交應酬活動;4. 大家族的宗祠還附設學堂,讓族人子弟在這裡讀書求學。正因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築是相當講究的。祠堂一般都比民宅大、質量也更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也就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決條件。
祠堂多數會有堂號,堂號由族長選定,請族人或外姓高手書丹,制成金字匾額高掛正廳,兩側附掛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節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楹聯。祠堂匾額的內容、規格和數量都是全家族的榮耀。堂內供奉著歷代祖先的玉容和牌位,有的祠堂門前還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以彰顯資本並激勵後輩繼承和發展。祠堂是非常嚴肅之地,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即便是族內的婦女、兒童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到責罰。華麗而莊嚴的祠堂正是這個家族榮耀和興旺發達的象征。
歷史上,祭祀祖先的習俗在南方更為盛行,幾乎村村建祠堂。有的家族財力雄厚、繁衍迅速、人丁興旺,分堂分房,別派別支,除了總祠以外,派有派祠,堂有堂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形成了支、房、堂、派、總的寶塔式祠堂結構,加上朝廷賜建的個人專祠和旌表修建的節孝祠等,祠堂有可能多達數十個。祠堂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幾千年前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期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興衰從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丁興旺、家族和諧,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