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河北張家口市蔚縣--南安寺塔

河北張家口市蔚縣--南安寺塔

日期:2016/12/14 18:40:5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南安寺塔位於蔚縣城南門內西側。該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磚塔,通高32.1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塔基由石條壘砌成須彌座,高2.5米,上置八角形磚砌塔座,塔座東西南北四面正中浮雕一獸頭,另四面雕篆字“福、祿”。其上為仿木磚檐,檐上雕砌仰蓮瓣三周,塔身坐於蓮花瓣中,宛若被蓮花托起,十分挺拔壯觀。塔身第一層較高,各角設浮塔柱,東西南北四正面置磚券拱形假隔扇門,門券浮雕二龍戲珠,另四面飾花棂盲窗。其上置橫切額,橫額下垂一周如意雲頭,額上施斗拱,斗拱上托密檐塔身十三層。各層出疊澀檐,布瓦收頂,不設門窗。每層東西南北四正面中間都鑲嵌銅鏡一面,陽光照耀,金光閃閃。塔檐逐層遞次人收,使塔的外形輪廓呈現緩和的卷剎形狀。每層各挑檐翼角下均懸鐵铎,微風佛來,铎聲叮咚,形成動與靜的完美和諧。塔剎為鐵鑄,由一磚雕仰覆蓮承托,由覆缽、相輪、圓光、仰月、寶珠、寶蓋組成。

    南安寺塔以寺取名。南安寺曾為燕雲名剎,歷史悠久,相傳創建於漢代,疑為北魏所建。塔位於寺院中央,供人參拜,北魏至遼代該寺香火旺盛。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建蔚州城時,南安寺已具有規模。所以,蔚縣歷來有“先有南安寺,後有蔚州城”的傳說。南安寺塔到底那於何年?據《蔚州志》記載:有城已有塔,明洪武初年,指揮使周房拆建蔚州城時,因塔院規模宏大,新建之南城牆、護城河正從寺院中穿過,遂廢其寺而存其塔。密檐式磚塔在我國起始於北魏時期,但南安寺塔身第一層橫額下垂一周如意頭的做法最早出現於遼代,據此分析,南安寺塔應為遼代建築。

    現存南安寺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州柯法在南安寺塔下僅存的畝許地上所建,塔院建築為一進院,東西寬約17.4米,南北長約24米,南安圭塔位於院東南側。院內建正殿三間,正殿兩側各有一間禅房。東西各有下禅方二間,塔西側為一碑樓,內有清代重修理工碑兩通。

    南安寺塔整體造型優美,塔身高竣,拔地而起,規格嚴謹的須彌座,雕刻精美的塔身,緊密相疊的十三層密檐,巨大精美的塔剎,相互間構成了輕重、長短、疏密相間有序的藝術形象,在建築藝術上收到渾然一體清秀挺拔的藝術效果。千余年栉風沐雨,多次地震,卻無絲毫傾斜,依然保存完好,巍然屹立。

    南安寺塔是蔚縣慕名的文物景觀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