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陝西國保單位數量位居全國第四

陝西國保單位數量位居全國第四

日期:2016/12/14 20:11:04      編輯:古代建築史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下稱國保單位)本月公布,我省新增95處,編號的總數達到235處。昨日記者從省文物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我省的國保單位的編號數量排在山西、河南、河北之後,位居全國第四。但從文物規格、價值及實際數量上,陝西文物大省的地位並無變化。

  15處唐帝陵“合並”

  1961年開始至今,我國共公布了7次國保單位。這7次公布後,陝西的國保單位數量上在全國排名分別是2、2、1、2、3、4、4。為何數量排名上逐步落後?

  昨日,省文物局新聞發言人周魁英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從編號數量來看,陝西235處落後於山西、河南、河北,但其實我省多處國保單位為合並項目。”例如,陝西有11處西漢帝陵,其中8個都被合並為一個編號;18座唐代帝陵,15處合並為一個編號;延安革命舊址由14處舊址合並成一個編號……這還不包括帝陵大量的陪葬墓。

  這是因為國保單位申報的政策近年來有所調整,要求同類要合並。這對帝陵眾多的陝西來說,在編號數量上產生了一定的“削減”。其實,陝西國保單位的絕對數量是很可觀的。

  新增國保類型是陝西弱項

  目前陝西的國保單位235處編號中,古遺址78處、古墓葬37處、古建築91處、石窟寺及石刻1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6處,其他1處。從中可看出,古墓葬古遺址古建築是陝西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型。

  “陝西的文物保護起步早、申報早,因此之前排名靠前。但從第2005年開始,國保單位的外延和內涵發生了變化。”周魁英說,定位在保護文化遺產,同時新增了鄉土建築(民居)、工業遺產(指19世紀以後工業建築)、文化景觀(依托文化資源形成的景觀)和文化線路(例如茶馬古道)。

  這4類都是陝西文化遺產的弱項,文化線路陝西目前僅有絲綢之路,民居因為戰爭和動蕩也難以保留。

  文物大省依然名副其實

  數量並不是評價文物大省的唯一指標,陝西文化遺產的價值、規模、影響、利用等方面都走到了全國前面。“陝西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這一點沒有變化。”周魁英說,這些內涵指標相對於數量更顯珍貴,我省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是不可替代的。

  下次申報將挖掘“古塔”潛力

  本報訊(記者 陳黎)隨著第七批國保單位的塵埃落定,省文物局已經開始著眼第八批國保單位的申報重點了。一方面將發掘“古塔”潛力,另一方面,也呼吁縣一級不要固步自封,應積極申報,因為縣一級是國保單位申報的第一步。

  我省地上地下文物遺存十分豐富,有較多的文化遺產有待挖掘。以古塔為例,全省現有古塔近300座,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僅40座。《國保單位申報指導意見》也指出:“元代以前(含元代)保存較為完整的磚石結構建築”應予以重視。所以,我省將在第八批國保單位評選中,較多地申報古塔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