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看煙台:“萊山院”與“萊山八景”

看煙台:“萊山院”與“萊山八景”

日期:2016/12/15 0:32:1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水母網6月29日訊 萊山院又名真定寺,位於龍口市之萊山東北麓,南、北孤山之間,七甲鎮院下村西1公裡處。清《登州府志》載: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至此,二黑虎擋路,馬莫敢過,黑虎禅師呵之,虎去。因問東征之事,禅師曰:決勝。果凱旋。遂為該寺賜名“真定寺”。龍口之萊山歷史淵源頗為悠久,之萊山西麓的月主祠能追蹤到秦時始皇之期,眾多傳說氤氲出那麼一片神秘之境;東麓的萊山院也不遑多讓,“萊山八景”不同於月主祠的遺跡難尋,它至今多數景觀尚能尋得遺跡。帶著對於歷史的尋蹤與好奇,6月4日,記者來到了“萊山院”和“萊山八景”所在地———龍口市七甲鎮院下村,恰逢一年一度的萊山院廟會,熙熙攘攘的熱鬧場景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昔日熱鬧的萊山院廟會場面

神話傳說,揭秘寺廟前世

七甲鎮計生辦主任姜永進嗜好文學,頗愛探究鎮裡山山水水的歷史淵源,常邀三五好友上山入林,尋覓遺跡,時翻閱圖書,探究始源,更愛走街串巷,聽古稀老人口述那些即將流失於歲月中的神話傳說,萊山院的故事更是他關注的焦點。相傳,財神爺趙公明的坐騎一黑虎頗覺天庭生活無所事事,甚感無聊。一天黑虎趁財神爺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大醉昏睡之際,偷溜下凡,游蕩到之萊山處,覺此地山清水秀,實乃秀美景致。便下凡變作一黑面書生,來到之萊山下一小村莊。初入村莊,見村民卻個個愁眉苦臉,他覺得疑惑,便細問百姓愁苦原由。原來,今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地主不僅未能體恤百姓反而變本加厲,加重地租,不能交齊就用人來頂賬,因此逼得百姓難上加難,甚至舉家搬遷。黑虎聽罷大怒,幫助百姓收拾了地主並迫使他寫下了保證書,保證以後逢天災人禍不許向村民收租。這件事讓百姓們拍手稱快,紛紛敬重黑虎,奉黑虎為村中之首。這樣以後,黑虎帶領百姓挖了一口井,泉水總是充盈,極大的緩解了旱情。黑虎幫助百姓一步步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天上一日,人間一年。財神爺大醉醒後,發現坐騎黑虎不知所蹤,掐指一算,竟是私自下凡。於是怒氣沖沖的來到人間,見黑虎不僅沒有闖禍,反而造福了人類,於是平息了怒火。然而畢竟仙凡有別,黑虎有其自己的職責所在,只能跟從主人回到了天庭。黑虎雖已離開,但是該村的村民永遠也不會忘記黑虎的救命之恩。於是集全村之力在泉水的上方修了一個虎頭,並於泉水旁邊建了一座廟,以紀念黑虎。這座廟就是萊山院也就是後來的真定寺。村子由於位於萊山院下,久而久之,村民即稱該村為“院下村”。

幾經變遷,千年古寺歷沉浮

關於真定寺的來歷,歷史可考的便是《登州府志》的記載,唐太宗御駕東征高麗凱旋而歸後,因黑虎禅師預料甚為靈驗,賜廟名為“真定”,且選址大建真定寺,真定寺自此才在各類歷史文化文獻中嶄露頭角。據記載,真定寺依山構築,錯落有致,殿宇巍峨,氣勢壯觀。經過歷代增修擴建,到清末民初時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寺廟坐北朝南,共有三進院落,十五間殿宇(其中山門殿三間、中殿三間、大佛殿三間、東西廊各三間),另有僧房十二間。寺後有一院落,名叫靜院,它是寺僧們的生活居住區。院內東側有棵龍爪槐,西側有個大字,為清代書法家李午樵所書。庭院內的竹園更是景色優美,曾是文人墨客們賦詩作畫的理想之地。千百年來,真定寺深受當地民眾的尊崇和喜愛,民眾除上香祭祀外,也有不少愛好文學之輩前來登臨萊山、觀賞美景,民眾們還依托真定寺所在地於每年陰歷四月十八舉辦廟會,村裡至今有圖片顯示當時廟會盛景:民眾繞蓮池而坐,觀望不遠處的戲台上上演的戲曲,人群熙熙攘攘,透過圖片仍能感受當時的熱鬧場景。如今,真定寺早在文革期間遭受毀滅性損害,僅留下方方正正的地基彰顯著曾經的精雕細琢。萊山院八景多數尚能尋得遺跡,更有人把仙人車轍和庭院竹園加入八景構成十景。黑虎泉泉水潺潺,長流不息,美景猶在,等待後人尋蹤思古。

尋幽探密,萊山八景今猶在

萊山院除了寺廟本身之外,最著名的當屬“萊山八景”,萊山八景即為真定寺周圍的八個絕美景觀———古洞朝陽、松山晚翠、清泉漱石、蓮池毓秀、方橋壓月、傾井倒水、倒長青松、三島十洲,古時文人墨客常流連於此,更是留下了墨寶、詩詞等供後人詠懷。由院下村循路而上,行至之萊山半山腰,遠遠便看見煙台市人民政府所立“真定寺古橋”的市級歷史文物單位的石牌,石碑後面,一座古樸的石橋保存尚完好,姜永進介紹,這便是萊山八景中的“方橋壓月”。千年已過,橋拱依舊完好,造橋的方石顯示出流年的侵蝕,橋下尚有一灣清泉,立於橋下,仰望斑斑古橋,俯視一灣清泉,思緒彷佛回到千百年前,才子佳人臨橋憑欄望月,橋下月亮倒映水中的絕佳意境之中。“方橋壓月”西側不遠,有著半圈石井沿,井眼邊尚有一眼搖橹的印記,據姜永進介紹,這就是曾經的“傾井倒水”之美景遺跡,相傳這裡曾經泉水充盈至井沿處,行人至此,俯下身來便可掬水而飲。繼而西行,見一中年村民正聽著音樂等待接水,原來我們已至“清泉漱石”之景處,這裡便是黑虎泉了,流年已逝,依舊泉水潺潺,記者用隨身水壺接了一壺,入口頗為甘甜沁涼。上行不遠東側,“三島十洲”碑刻於叢叢林木中顯露身影,碑刻筆法勁正遒秀,且於石碑右側清晰可見“午樵題”,正是出自於清代當地書法家李午樵之手。行至此,忽而想起於古橋不遠處見那一幅“登萊山”石刻,似乎也是出自該書法家之手。以此詢問姜,果真如此,且接下來的一番話更讓記者振奮,“不遠處還有他的石刻,前不久我上山又發現了 ‘通天一門’ 的四字石刻,不知是否是他手跡。”不遠處的石刻邊緣可見清晰的鏟砸痕跡,據說是破四舊時所留,依稀可辨的“午樵福祉”字跡已然模糊,令人無端怅然,遙想被毀掉之處寄托了何種情懷。抬頭處忽見接近山頂處兩石嶙峋,頗像一刀砍斷一塊巨石,又似一個大門兩石相守,原來那就是“通天一門”石刻所在處,經歷重重險坷,到達了通天一門處,下望炊煙袅袅,上望無限蒼穹,這通天一門,果然精彩!下山途中,在姜永進的帶領下,我們終於看到了最重量級的兩處景致———古洞朝陽和真定寺遺址。古洞中最有名的黑虎洞因淤泥漫浸洞口已十分狹小,一行人爬進洞口,洞內依稀可見人類建造和生活痕跡,頭頂石塊整齊排列不似天然,更有曾經用過的燈飾石窩,不知這個洞口還能維持幾許,只留下一聲歎息。真定寺遺址只留方正基石,曾經的真定寺上種滿了梨樹,以另外一種形式滋養百姓……村民翻整土地時還經常找到古錢幣、古磚瓦等,足以證明曾經的輝煌。之萊山,過往的帝王敬重之所;之萊山八景,曾經的文人墨客流連之處。如今的之萊山依舊風景秀美,空氣清新,之萊山所在地七甲鎮也被龍口市確定為“禁止工業開發”重地,只為保持這青山綠水,保持這文人風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