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7:聖地回銮——介休興地村回銮寺
日期:2016/12/14 22:12:39   編輯:古代建築史●一座古寺,怎麼與“銮”字有淵源?●始建唐代,知名的為何是元代壁畫?●幾經遷址,回銮寺如何保留至今天?
位於介休市興地村的回銮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原名“靈溪寺”,後因李世民拜訪“空王佛”田志超未成,至此回銮,而得名“回銮寺”。
回銮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保留完整的元代大雄寶殿和殿內精美的壁畫,均為不可多得的奇珍。2005年,命途多舛的回銮寺,一度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後經國家和省有關部門批准,介休人郭申生多方籌資修復,該寺重歸往日風貌。
殿前古槐見證“回銮”
從太原市城區出發,沿大運高速到介休市,然後向綿山一帶行駛20余公裡,便到介休市綿山鎮的興地村,坐北朝南的回銮寺就坐落在興地村西。該寺地處介休綿山西麓通道,寺廟北靠興地村捨所在之丘坡,南依一片平野,蒼茫綿山竦峙其左,一條山溪環村而過,環境清幽,確為禅林靜修之所。
回銮寺之名,由來有自。據載,隋大業(公元605年——618年)初,唐代高僧、榆次源渦村的田志超由晉陽(今太原)開化寺剃度出家,後入介休綿山大巖建寺安禅。貞觀八年(634年),晉陝一帶亢旱不雨,長安父老訪得田志超道行高深,有“佛”之名,便來綿山祈雨。據回銮寺碑文記載,“佛命弟子摩斯西南灑潑米泔三杓,長安遂得雨三日”。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正月十五日,唐太宗李世民诏請田志超入長安。面對皇家的“邀請”,田志超委婉拒之。同年三月十七日,李世民感恩於田志超的施法,親駕前往綿山,欲登山禮佛。誰知行至介休一帶,忽然大雨傾盆。唐太宗無奈,趕到興地村邊的一座處所,將龍袍掛於院中龍爪槐上,在旁邊的小屋略事休整。雨霁天晴,唐太宗准備繼續登山,這時卻傳來消息,田志超“不等帝至”,已在寺中坐化。
李世民禮佛恰遇田志超坐化一事,唐朝歷代帝王並未忘記。唐中和年間(881年——885年),寺廟遭流寇所毀,寺侶僧人相繼離去。為使古寺得到回復,皇家诏命當時的惠真和尚將靈溪寺遷於回銮寺現址,即李世民掛龍袍休息之處,唐僖宗敕改“靈溪”,賜“回銮寺”之名。五代末季,回銮寺再遭兵火,幾乎全毀。宋建隆三年(962年),當地人才又重修該寺,更名為“興國寺”。此後的元、明、清歷代,寺廟多次遭毀壞,又一次次重新修復,寺名則沿用了回銮寺。
2013年1月7日,殘雪冬寒中,記者在介休市文物局工作人員秦明帶領下來到回銮寺時,見大雄寶殿門前的一對古老的龍爪樹依舊枝干繁密、曲折遒勁。秦明介紹,經專家鑒定,這一對龍爪槐確為唐代的古樹,“每年進入夏季,龍爪槐枝繁葉茂,枝干如同龍形,屈曲迂回,為寺中一道風景”。
大殿題記成特別“身份證”
回銮寺分前、中、後三進院落,由南至北遞高而建,中軸對稱布局。古寺建築與村內民居相融而相隔,居高向闊,空間廣大而幽邃深進,建築高低參差,極具匠心。遠觀近看,寺廟雄壯而不失莊嚴,為山寺建築的傑作和典范。
寺前院為山門院,山門前原建有影壁,左右分別塑哼哈二將,門裡院中建有儀門及鐘鼓二樓,可惜現在僅存牆礎和部分石刻件。中軸線上現存過殿天王殿殿體,高大古樸,單檐歇山頂,為明代建築,殿內彩繪與壁畫保存完好。山門院之東西,則有關帝廟和後土祠兩座廟殿。
通過天王殿進入院內,即為寺內正殿大院。院內地基廣大,石卵甬道,青松翠柏參天聳立,龍槐虬枝盤曲匝地。院北拾級而上,為跨度約50米並砌有磚飾宇牆的宏闊平台,台面上即為該寺的主體建築三大殿,中建正殿大雄寶殿,左右兩旁為垛殿,三殿橫聯,極為雄渾壯觀。
隨工作人員進到大雄寶殿內,即見眾多的題記。題記眾多,是回銮寺大雄寶殿的特別之處,其殿內不僅於頂部脊檩攀間枋處,保存有清晰的元代至大元年重修的墨跡題記,而且大殿之每條橫梁之下彩繪部位,也分別書有與當年主持重修或募化有關的官員兵士、縣府職官、佛人信士、寺僧香客等。其上所書人名數量之眾,涉及面之廣,分類之細,令人歎為觀止。其中,西大梁可瞻面起首處所書之“介休縣達魯花赤乞力乞歹”之款,當為元代當年介休最高戍守行政轄官署名。此題雖不署紀年,卻以特有的時代特征屬性,充分佐證了回銮寺大雄寶殿確為珍貴的元代建築遺物。文物專家也正是依靠這一系列的特別“身份證”,確認該寺現存主建築的建造年代為宋元時期。
大雄寶殿占地304平方米,殿頂部為單檐懸山頂結構,面闊五楹,進深六椽,前檐六鋪作,單跷雙下昂斗拱。該殿灰瓦屋頂,脊檐為琉璃剪邊,正脊琉璃剎龛有明修造僧琉璃匠的手款題記。殿門之上,“大雄寶殿”四字匾額高懸,飾龍花門釘,楣簪棂窗古樸,極似皇家宮殿建制。殿外兩側牆上,原繪有秦瓊和尉遲恭二位門神大將,惜早年被塗蓋,如今只能隱見其形。
大雄寶殿之前靠右,有一排立佛造像,均是遺留古物修復而成。但這些造像原本並不在此處,而是近年來當地修復回銮寺時,人們從周邊的村落搜尋搬運而來。大雄寶殿內原有一佛二菩薩塑像,“文革”中毀去。店內現存物事,正面為佛閣,左右為神台。佛閣開後殿門,可通寺外到達後院藏經院。
古有“佛不看戲”之說,但在回銮寺正殿院西北隅,即西配殿的南端,原建有以兩間窯洞作後台,前台為抱廈的戲台。該戲台據傳為財神而建,現已損毀。
宋元古建築藝術的載體
除卻珍貴的元代古建,回銮寺珍罕的還有三大殿殿檐下和院南所保存的二十余通珍貴碑碣,其中以宋鹹平五年(1002年)得“大宋國抱腹山回銮寺及諸寺院靈境之碑”和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得“重修回銮寺碑記”最為古老。這些碑碣所載內容十分豐富,最多的是各代重修碑、佛事碑和赈濟碑,其他還有社倉貯谷、延教義學、民事條規、照文感德及名人詩文等碑記。
從大雄寶殿過後殿門,沿一條人行橫道,上數級台階,即進入門額書有“立佛寶剎”的歇廈院門。該院原為四合院,院北為無梁窯三間,帶歇廈,正中一間保存有一尊完好的立佛像。東西分別為歇山瓦房三間,以東房梁記和院北歇廈下嵌碑所記年款,該院的創建當在清代道光初年。“民國”五年(1916年)至七年(1918年),回銮寺東廊改作磚窯,新建文昌閣殿於頂部,重修寺內關帝廟,補塑關聖像。也是在民國期間,回銮寺一度為村公所、學校占用。新中國成立後,該寺又成為興地村生產隊的馬場、倉庫,後被文物部門制止。
2000年前後,回銮寺山門、大殿已是岌岌可危。大雄寶殿內的主梁更是嚴重彎曲,隨時可能坍塌。為搶救文物,經上級批准,介休市撥款,對主梁進行了加固和支撐。2004年6月,山西省文物局文物技術中心對回銮寺進行了全面測繪,並制定了維修方案。2005年,在層層審批下,介休人郭申生多方籌資,投入300余萬元開始了對回銮寺的整體修復。據介休市文物局局長裴衛東介紹,郭申生本是民營企業家,後來皈依佛門,並出任介休市佛教協會會長。
如今來到回銮寺,山門、院牆等尚在維修中。提及古寺的價值,裴衛東表示,回銮寺建築及其所在地理環境,達到了天然的配置和巧妙的契合,既別具鄉曲園林的地方特色,更典型地體現出禅林清靜空寂的修行宗旨。該寺是宋元時期古建築藝術的寶庫之一,它保存了較為豐富的宋元建築原始構件和營造法實例信息。尤其是大雄寶殿、天王殿、過殿和垛殿、明王殿等現存建築,堪為古建築藝術的珍貴載體。
大雄寶殿莊嚴,千年龍槐遒勁,冬日寒風中,佛鈴叮當而鳴,這座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古寺,正在逐漸恢復其往日的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