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的蓬萊閣和八仙過海口
日期:2016/12/14 13:04:3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煙台的蓬萊,有兩處地方非看不可:一是蓬萊閣,二為八仙過海口。如果說蓬萊閣是古老滄桑的,那麼八仙過海口便處處都是新了。一新一舊,構成蓬萊風景強烈的對比。但對比再強烈,卻都有一個相同的背景:海。
蓬萊閣是由三清殿、蘇公祠、天後宮、蓬萊閣、彌陀寺等一系列不同的祠廟、殿堂、閣樓、亭坊組成的古建築群落。其主體建築始建於北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坐落於丹崖極頂,下臨浩瀚大海,有一道青色的城牆蜿蜒著環海邊懸崖而上,遠觀之,如一條靈動的蒼龍。蓬萊閣主樓高15米,坐北朝南,系雙層木結構建築,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遠眺海市蜃樓和黃海、渤海之間那條泾渭分明的分界線。秦始皇訪仙求藥的歷史故事和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給蓬萊閣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也讓蓬萊在中國文化史上擁有了一席之地。“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缥缈間。”“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諸如此類的動人詩句,皆與蓬萊及蓬萊的傳說相關。
在繁茂的綠樹叢中拾級到各個樓閣漫游,恍若踱進了神話中的仙宮,人的精神變得悠遠而凝重。
皇帝們不想早早離開這個世界,他們希望長生不老。但我不知道秦皇漢武為何要選擇到蓬萊來尋仙問藥,是聽了方士的信口言辭,還是蓬萊古地確實生長過特殊物產,反正他們都來過。但長生不老之藥終究是沒有的,所以苦苦尋覓它的人一個個都無功而返。人在生死面前,往往無可奈何,“千古一帝”到頭來也得撒手人寰,死時不過五旬。
站在海邊極目遠方,大海是廣闊的,廣闊得有些虛無缥缈。但虛無缥缈的海也並非什麼都沒有,光的作用,讓它偶爾會呈現海市蜃樓;而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也許就如那美麗的海市蜃樓,閃耀在皇帝們的腦海裡。這樣我便明白了,皇帝們之所以千裡迢迢選擇來蓬萊尋求仙丹,完全是因為東天盡頭這一望無際的大海,是大海賜予了他們想象的疆土。
在蓬萊古閣,我沒看到八仙過海的遺跡。但現代人似乎總想還原傳說,他們在離蓬萊閣不遠的海濱新修了一個八仙過海口,一樣的亭台樓閣,一樣的曲徑回廊,高低錯落,一重又一重,整體呈“8”字形布局。“8”字的兩個空白圓圈內,裝滿了藍藍的海水,如兩個幽深的潭,閃爍著遠古神仙的靈光。
我是循著電視劇《八仙過海》主題曲的旋律走進八仙過海景區的,香港歌星劉鳳屏主唱的這首歌,在這裡循環往復地播放著。早些年,因為這部電視劇,我們對“八仙過海”這個成語和相應的傳說有了較直觀的體認。現在來到故事發源地,猛然間覺得好像真的走進了傳說賦予的那片天。
似曾相識的建築物我是不太在意的,有點情動於衷的是那座八仙過海的雕塑。在以往的意念中,我知道,成語“八仙過海”的真正重心在於它的後述語:各顯神通。地處海濱的這個雕塑無疑想演繹成語的內涵,神仙們各自與眾不同的功夫形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大海邊,也定格在大海邊。或許,他們的心早已去了很遙遠的仙境,可身軀卻只能留在凡間,留在神州大地的一隅。
這未免也讓我感到納悶:精通十八般武藝的神仙們為何要選擇過“海”,而不願意選擇過“山”?
獨自在大海邊凝望,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大海較大山而言,大山具體、實在,而大海則遼闊,深遠,不甘心受世俗束縛的神仙們,實際上是一群自由人的代表,他們憑不凡身手,千方百計要尋一片自由的樂土……
可惜,現實生活中他們所向往的樂土是不存在的,他們的飄逸、他們的義無反顧,只能是一種姿勢,一種永恆的姿勢,於是他們最終只能將目標投向遼遠的海天。
人們心目中的蓬萊是屬於大海的,古閣也好,新景也罷,皇帝也好,神仙也罷,它們的種種際遇皆與眼前這一望碧藍的大海有關,沒有大海,就沒有傳說中的一切。這海,生長哀愁,也生長一切美好的東西。
推薦閱讀:
江南城 流傳百世的經典藝術品
廣東熙公祠
六大民居派別之川西民居
山西介休神奇的張壁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