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門皇亭街有三塊清康熙、乾隆年間傳下來的御碑,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這三塊御碑已遭受到嚴重的損壞。周如元、周登良等當地居民希望能盡快對它們進行保護、修復。
這三塊碑聳立在高1米的台基上,台基四周建有精美的石欄,正前方的台階中內還嵌有雙龍戲珠石雕。三塊碑中,中間那塊最高,5.1米,左右兩碑略低,似乎缺失了原先應有的碑額,分別高3米。抬頭仰望,中間一塊碑的碑帽上刻有“聖旨”兩字,清晰可見。而碑文已經模糊,很難辨認清楚。碑座是一赑屃,體長1.96米,頭部尾部卻不知了去向。最後,還是周登良指點了一下,在石碑後面,大家找到了碎落下來的赑屃的頭部。“這是當年‘文革’時砸下來的。”周登良說,當年,鄰近的蘇州石粉廠“造反派”們來到了皇亭街碑前,用重錘橫掃石碑,赑屃頭尾被敲下,碑身被砸裂。就在他們准備徹底打碎石碑時,聞訊趕來的附近居民及時制止,碑身這才幸免於難。居民們說,如果砸斷石碑的話,倒塌的石碑會壓塌附近居民的房子,“造反派”們才收手。後來居民們擔心“造反派”仍然不死心,就將已經被砸下赑屃頭尾部沉進了邊上護城河中。直到“文革”結束,居民們才從河中將赑屃頭部撈起,赑屃尾部卻未找到。
2000年2月,皇亭街小區地塊進行低窪地改造,夾在老民房間的皇亭三碑得以重見天日。長期的日曬雨淋,石碑上的字跡如今已模糊不清,難以辨別。
周登良說,康熙南巡,沿江寧、安慶到蘇州,當時在三地都勒碑紀念,但現在只有蘇州的萬壽亭碑保存了下來,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內涵和研究價值。另外兩塊乾隆的石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希望能有辦法阻止風化,希望有辦法能將斷的赑屃頭接上。”周登良說。
據悉,蘇州碑刻博物館等單位已經開始關注皇亭街御碑的情況。目前,胥江街道團工委正對這些文物古跡踩點摸底,准備為這些文物建立檔案,以便相關部門更好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