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煙台牟子國故城遺址慘遭“毀容” 面臨消亡危機(圖)

煙台牟子國故城遺址慘遭“毀容” 面臨消亡危機(圖)

日期:2016/12/15 15:07:32      編輯:古代建築

 

圖為遺址內剛蓋的房子和蒙古包。

 

 

專家身後唯一一段牟子國古城遺址。(馬躍攝)

 

 

田間休息的村民,他們身後的莊稼地曾經是牟子國的國都裡繁華的街市。(李攀攝)

 

    牟子國故城遺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不但是研究膠東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寶貴財富。然而,最近有煙台市民反映,牟子國遺址缺少保護,正面臨消亡的危機。

 

殘存的牟子國城牆(李攀攝)

 

 

莊稼地裡到處是破碎的瓦塊,古人的遺產就這樣被毀壞了。(李攀攝)

 

    曾經氣勢恢弘一去不返

     17日上午8時許,記者驅車趕到煙台開發區古現街道三十裡堡村南的坡地,看到的是一塊塊莊稼地、菜園、育苗地和一個大坑、一排房子、幾個蒙古包,不了解情況的人只會把它當作農村常見的一處坡地,這就是春秋時期的牟子國國都故城。

    據了解,牟子國是周初分封的產物,曾為早期顯赫膠東百余年的東夷第一國,被譽為考證膠東先民早期生產、生活的樣本和活化石,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1956年,當時屬於福山的牟子國故城遺址被定為省級保護遺址,後來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福山區文物工作者呂偉達的記憶裡:故城四周城垣猶存,氣勢雄偉,東、南、北門痕跡清晰。細觀城內,可看出昔日布局,南北有條中央大道,西南系宮殿區,西北有監獄遺址,東北為商業區,有冶煉作坊遺址,東南角設炮台。

    牟子國故城東西、南北各500多米。故城北邊上來的路口是原來的北城門,道路東邊有一道黃土崖,其實是原來的北城牆。北城牆東端向南延伸的一道隆起的土堆其實是東城牆,中間一個豁口是原來的東城門。東城牆和南城牆連接,是故城現在的高地。從北邊過來的道路向南拐了一下,隨後向南穿過南城牆,豁口是原來的南城門。西城牆已經淹沒在樹叢間了,看不出樣子。說是城牆,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後,現在都只有三四米高,除了北城牆北側有些陡峭,其它地方都是坡地。正因為有坡度才顯出與中間的平地不同,不然更難想像這就是故城了。東城牆和南城牆相對來說還算保存完整,但上面早已經長滿了山棗棘子和荒草。有的山棗樹長的有胳膊粗,多數還只是沒膝的荊棘,特別是東城牆,密密麻麻的都是,無法下腳。因為是雨後,南城牆上還長出了蘑菇。

    故城裡面就更沒有什麼可看的了,除了莊稼、樹木和雜草,刺眼的就是東、南城門道路交匯處的一排磚瓦房。房子後面是一個十多米深的方形巨坑,前面亂七八糟地堆放著雜物,西南邊是一塊塊巨大的有些圓形的石頭。記者碰到一個農民,問這排房子是什麼單位,回答說是綠化隊。通往南城門的路西,南城牆裡面是剛剛修築起來的幾個蒙古包,正在那裡忙活的一個男子說是准備開酒店的。

 

    富庶的“牟子國”至今未發掘

    今年66歲的王丙初曾經做過省市黨報通訊員,現在也還是三十裡堡村的筆桿子。談到故城,他記得以前的城牆有三四米高,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整大寨田時毀了不少。他說,老輩流傳說故城西南部叫“西南獄”,那裡以前是監獄。他們認為以為當年修建城牆時是用海水和的的泥,因為這樣城牆非常結實,而且——城牆上的土整到地裡後,好幾年不長莊稼,這表明因為鹽鹼成分太高大。

    故城沒有進行過考古發掘,他說村民們整地時村民們發現過錢模、箭頭、陶器和西漢的五铢錢,還有一枚帶有“王重(音)”字樣的銅印章,現在應該在福山區博物館裡。在東、南城牆交接處的東南角,記者看到地表有破碎的瓦片,1一厘米多厚,樣子古樸,不像是現代的瓦片那般精致、那般薄。

    說到錢模,王丙初告訴記者,說村裡78歲的陶福經就撿到過。隨後,他帶記者趕到故城的一塊菜園地,找到了正在那裡修理菜園的陶福經。陶福經說自己1947年入黨,教過學,當過村干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當時上級三十裡堡所屬的福山還有人來讓他看護故城,每年給他100一百元塊錢,但給送了兩年就拉倒了。對於故城,他印象裡以前就是種莊稼的。他說抗戰時候破壞了一次,整大寨田破壞了一次,現在也沒有什麼了。但是,當地有個說法:“古城裡有眼井,能值山東半個省”。”傳說當年的達官貴人曾將很多珍寶藏在一眼井裡,後人想找一直沒有找到。這裡靠海,有漁鹽之利,當年肯定很富庶,他們認為這個說法有些道理。

    現代化建設會否淹沒故城

    站在故城南城牆,東面和南面可以看到煙台開發區的高樓正拔地而起,漸漸逼近故城。在故城西面,有關部門三十裡堡和開發區旅游局、古現辦事處等聯合一起從北到南開發了一個“牟國生態休閒園”,建酒店、,搞有機蔬菜種植、和開發水果采摘園,一條水泥路正從西蜿蜒湧通進故城。

    也許,幾年、幾十年後,當人們來到這裡休閒旅游時,已經不會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是一片擁有2000兩千多年歷史的故城了,即使偶爾看到一片破瓦,他們還會以為是誰家拆房扔出的垃圾,根本想不到這是穿越過2000多兩千多年時間歷史隧道的故城遺物。

    關於牟子國,在煙台知道的人並不多。但是說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開發區三十裡堡的古城遺址,文物管理部門有確切的記載,當地百姓也頗為熟悉。

    昨天一早,本報特派記者和特邀同行的原王懿榮紀念館館長呂偉達老師便來到了這個已經荒蕪了上千年的古城遺址。

    三十裡堡南大約400米左右,在一片莊稼地、果樹林的空隙裡,隱約可以看出一個圍成四方形不到半平方公裡的輪廓,那長滿荊棘的殘垣斷壁看起來就像人們常見的河邊修築的堤壩。

    踏上堤壩極目遠望,才發現這裡的視野竟是如此開闊,向東西南北看去,幾乎是毫無遮攔,幾十裡遠的景象盡在視野之內,讓你不得不感歎古人選址時的聰慧。

    “你腳下踩的這個小土丘,實際上就是2000多年前牟子國的王宮。”呂老的一句話,讓記者感覺倏忽間回到了遠古。

    據《風俗通》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後。”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是管火的火正官,後人尊稱其為火神,牟子國人是火神祝融的後代。又據《中國地名大辭典》載:“牟,周國名,子爵。”可證牟子國是在西周初被周王所封。福山縣志也記載,福山周時為青州牟子國地,登州東南有牟古城。另外很多史書、地方志的記載也證明,現在的威海、榮城、文登等地當時均屬牟子國管轄。

    記者踏在腳下的荒地,就是今煙台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城市”!煙台人大都知道福山是煙台城市文明的發祥地,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裡便是發祥地的“原點”。

    如今,這裡早已不見了國都的繁華,即便是泥土夯出的城牆也殘缺不全,片片莊稼、果樹正茂盛地生長在“城牆”上、“王宮”上、“監獄”上。看到我們來,一群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便停下手中的活和我們拉起呱來。

    “農業學大寨的時候,西城牆的泥被推土機推了,造田啦。”村民王炳建隨口念起了那時的順口溜:“往南看,層層大寨田;往北看,只只大輪船……”

    “毀城造田,這毀的可不是一般的城啊!”呂老師的話讓記者聽出了一位老歷史學家揪心的疼痛。一座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古城,一個最能代表煙台城市淵源的古都,在歷經數千年風雨以後,最終卻毀在後人的手裡。

    坐在地頭的一位婦女隨手在土裡扒拉了幾下,就揀起幾塊碎瓦塊扔了過來。這些碎瓦塊咋一看和普通的瓦塊沒什麼區別,細一看就能發現其紋理明顯粗糙,大一點的上面還能看出非常清楚的花紋。這也許曾經是國王使用的器皿,也許曾經是百姓糊口的家什,如今已然是一堆廢品。村民說:“這些東西地裡多的是。”

    拿著碎瓦在手,聽著風吹過莊稼和樹木“唰唰”的聲音,記者仿佛聽見了古都的悲怆。先人留給我們的歷史見證如此豐富,而面對今人的破壞卻又如此脆弱。

    據村民們反映,周圍有好多村子前面都冠有“牟城”二字,俗稱牟城十八村,這些村子見證著這座牟子國古城的曾經存在。我們第二站決定去牟城十八村。

 

   走出春秋時期的“牟子國”國都

    牟子國國都故城坐落於福山區古現鎮三十裡堡村南的丘陵坡地上,206國道南500米,因工作關系,筆者曾多次走進這座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時期的牟子國國都故城。從故城北門進入城內直達南門,再登上保存基本完好的南城牆,整個城池盡收眼底,只見四周城垣猶存,氣勢雄偉,東、南、北門痕跡清晰。細觀城內,可看出昔日布局,南北有條中央大道,西南系宮殿區,西北有監獄遺址,東北為商業區,有冶煉作坊遺址,東南角設炮台。

    經測量,牟子國國都故城呈不規則四方形,東西寬550米,南北長523米,城牆為夯土構築,現存城牆根部寬20米,頂部寬16米,高度6—8米不等。故城遺址,雖未進行過考古發掘,20世紀60年代農民整地時,已有錢范、刀幣、鐵犁、石磨、瓦當、陶器和冶煉殘渣等出土,足以證實,當年牟子國國都,人煙稠密、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歷經二千多年的牟子國國都故城遺址,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膠東半島絕無僅有。

    據《風俗志》載:“牟子國,祝融後。”《左傳》載:“祝融之後,春秋時,附屬魯國。”《續修萊蕪縣志》稱:“牟子國故城,在縣治東二十裡,現存牟子國遺址。”綜上所述,牟子國本屬魯國,在今萊蕪市,為何在煙台市又出現了一個牟子國呢?原因是春秋時期齊、魯、吳、楚的兼並戰爭造成的。牟子國地處齊、魯之間,成了兩國交戰的戰場,歷史上著名的齊魯“長勺之戰”和齊吳“艾陵之戰”,均發生在牟子國,後齊國強大,牟子國歸齊。長期戰爭的蹂躏,使牟子國深受其害,後來齊國便把牟子國從齊魯間的夾縫中,遷到齊國的大後方。據南宋羅泌撰《路史》稱:“牟逼近臨淄乃遷於東海。”“唯因牟國原在今萊蕪縣。”

    牟子國東遷的具體時間,史料無確切記載,據推測,可能在齊國東征滅萊國時。萊國的故都位於今龍口市東南50裡的歸城遺址,始建於西周時期,一直被齊國視為強敵,公元前567年,被齊靈公所滅。齊國的疆土從此東擴到膠東半島,牟子國才遷徒到此。

    牟子國消失後,其國都城內仍有人居住,至清代中期,才人去城塌,逐漸荒蕪。牟子國故城遺址,不但是研究膠東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寶貴財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