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津城“非遺”申報冷熱不均

津城“非遺”申報冷熱不均

日期:2016/12/14 9:43:35      編輯:古代建築史
    隨著名滿海內外的天津“三絕”——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的制作技藝共同“申遺”,日前,天津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工作已經結束,專家評審即將開始。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此次全市共有89個項目參加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選,參評數量超過第一批。一些被市民熟知的傳統手工技藝申報積極,數量較多,而民間文學、傳統醫藥等項目則成為薄弱環節,尤其是在傳統醫藥大項中,僅有“達仁堂”等幾個項目申報,在群眾中有著廣泛知名度的國醫世家沒有參評。

  傳統“老字號”申報踴躍

  今年6月,“天津三家傳統老字號小吃共同‘申遺’”的消息曾一度成為熱點新聞。對於這些家喻戶曉的傳統天津小吃來說,將其制作工藝申報文化遺產,通過對其制作方式、飲食文化等進行保護,能使其得到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因此,近年來,“老字號申遺”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在此次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中,除“三絕”外,大福來鍋巴菜制作技藝、天立獨流老醋釀造技藝等也紛紛申報。據介紹,這些項目強調制作技藝,更強調由制作技藝形成的文化空間,這些都與天津市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密不可分。

  國醫世家傳人不知“申遺”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范圍中設有傳統醫藥項目,但在本次僅有“達仁堂”等幾個項目申報,在群眾中有著廣泛知名度的國醫世家沒有參評。

  天津歷來就是國醫名家、世家輩出之地,從清末民初在民間口耳相傳的張錫純、王敬齋、哈氏世醫、蘇氏骨科,到1939年天津名醫古今人創辦的天津國醫學社,都在我國中醫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今天,本市仍有很多出身世家的中醫傳人活躍在各大醫院,他們使家傳的中醫診法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那麼,為何這些國醫世家的傳人無一將家傳的中醫診法進行申報呢?長征醫院的王啟琏先生祖傳五代行醫,他表示,對於申報“非遺”一事自己並不了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也僅限於一些傳統的民俗等,不知道中醫診療方法也可以進行申報。而天津蘇氏骨科第八代傳人蘇宏也告訴記者,他並不清楚中醫“申遺”的事情,但他認為,中醫文化博大精深,而它“治未病”理念、養生之道、平衡之道更是重要的文化瑰寶,應該得到傳承和保護。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非常重視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文化部分別於2007年6月和2008年2月,公布了兩批共777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有傳統醫藥項目9項,擴展項目5項,傳承人18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有傳統醫藥項目8項。

  市民急需普及“非遺”知識

  除國醫世家外,本次非遺申報還存在其他薄弱環節,如有著濃郁地方特色的天津風俗有待挖掘與整理;在天津民間文學項目中,在民眾中流傳很廣的哪吒鬧海等與天津有關的民間傳說還有待進一步實證與考究。這種情況已經引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關注,工作人員表示,這些薄弱環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公眾對於“申遺”工作的認知有待進一步提高,擴大“非遺”知識的普及面與認知度、吸引公眾參與成為當務之急。在進一步開展的普查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擴大“非遺”知識的普及面與認知度,讓市民感覺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我們身邊,積極參與“非遺”普查申報工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