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建華對太湖水石的喜愛已到了癡迷狀態。□記者姚永強攝
蘇州民營企業家辦起太湖水石博物館
傳統的太湖石以“瘦、皺、漏、透”為主要審美特征,而一位蘇州民營企業家顧建華收藏的400余塊太湖水石,卻提供了另一種對太湖石的審美可能。昨天,記者來到位於姑蘇區城北街道金星村的太湖水石博物館,近300塊周身布滿魚鱗狀紋理的太湖水石令人歎為觀止。
近300塊鬼斧神工太湖水石免費向市民開放
顧建華出生在金星村,祖父和父親都是花農,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就愛上了蘇式盆景和賞石。說起籌建太湖水石博物館,顧建華告訴記者,這是他多年來的願望,也是機緣巧合。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顧建華得知西山一位奇石藏家要將一批產自三山島附近水域的太湖石轉讓給廣東一位買家,他便連夜驅車找到這位藏家,出高價將400余塊太湖石全部買下,並花費兩年時間為它們配上精美的紅木底座。“太湖石蘊含著蘇州本土特色文化,我應當盡自己的力量留住這筆寶貴的文化財富。”顧建華說,為了給這批太湖石找個家,顧建華在金星村租了一處破舊不堪的花房,並出資改造成一處占地600平方米頗具文化格調的太湖水石博物館,2011年正式掛牌開館,近300塊鬼斧神工的太湖水石免費向廣大市民和賞石愛好者開放。
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質教科書”,具極高考古價值
據介紹,傳統的太湖石多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征,但顧建華收藏的這批太湖石卻與傳統意義上的太湖石不同。記者發現,這批太湖石的表面並不是十分平整,四周均布滿魚鱗狀紋理,且大多夾雜著層層疊疊的硅質巖,也不具備傳統太湖石的主要審美特征,兩種巖石層疊累積,不顯靈秀之態,但卻另有一番磅礴的氣勢。“這是一批極具收藏和文化價值的太湖奇石。”蘇州奇石收藏家李金生介紹說,太湖石分為水石和干石兩種,這批太湖石表面的魚鱗狀紋理是石頭長期浸泡在太湖中被湖水溶蝕而成的,是正宗的太湖水石。而據專家考證,在北宋“花石綱”大興的時候,蘇州水生太湖石就幾近絕跡了,因此,這批大約形成於2億多年前的二疊紀太湖水石尤其顯得珍貴,它不僅提供了另一種太湖石的文化審美視角,而且直觀地展現了西山地區地質變遷的歷史,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質教科書”,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