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尋找城市文脈 重拾文化碎片 巴南用"巴文化"塑魂

尋找城市文脈 重拾文化碎片 巴南用"巴文化"塑魂

日期:2016/12/14 9:47:0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巴文化公園浮雕效果圖

接龍民間文化藝術節

  巴蔓子塑像、鄒容塑像、巴蛇吞象圖、鱉靈建蜀圖……在即將建成的我市首個巴文化主題公園中,這些景觀將如一幕幕生動的“情景劇”,把巴文化3000多年的厚重歷史展現在游人面前。

  “巴南是巴文化的發源地,巴文化主題公園的開啟,只是重拾巴文化的一個方面。”巴南區區委書記李建春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巴南從今年3月底啟動的“巴南六大文化工程”,將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用“巴文化”塑起巴南之魂,以文化引領巴南城市走得更遠。

  A

  尋找城市文脈

  600多處“文化遺產”連接一段段厚重歷史

  “巴人或巴族是中國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區的一個族群。”巴南區區委書記李建春介紹,據專家學者考證,“巴”的地域范圍大體界定在北起漢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東至宜昌、西達川東的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巴人向西發展,最終以重慶為中心,建立了巴國,逐步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如今的巴南,正是有著3000年歷史的巴文化發源地。

  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巴南,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凝聚人心發掘城市內涵,尋找發展動力?

  人因血脈延續生命,城市因文脈延續發展。去年初,巴南開啟“重拾歷史碎片,挖掘城市文脈”的活動。

  “寧拋頭顱不丟寸土”的巴蔓子將軍、“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辛亥革命志士楊滄白……拂去歷史塵埃,一個個鮮活的面容穿越時空走了出來;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豐盛古鎮、巴渝“民居瑰寶”彭氏大院……600多處散落民間的“文化遺產”,連接起了一段段歷史,顯示著巴文化的厚重;

  傳承了千年的“木洞山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接龍吹打”……先人們創造的燦爛文化潛移默化地浸潤著一代代人的心田;

  ……

  在尋找中,巴南人感受到了這片土地上承載的文化和文明;在尋找中,巴南的城市文脈逐漸清晰;在尋找中,巴南的發展方向逐漸明確!

  在尋找中,巴南人形成共識: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直接關系民生幸福;既直接貢獻於經濟增長,又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今年3月28日,巴南區召開大會,全面實施文化塑魂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形象工程、文化產業工程、文化精英工程這“六大文化工程”。“六大文化工程”中,文化塑魂工程是統率。李建春在會上指出,特有的歷史文化是巴南的重大發展優勢,重拾文化碎片,鑄就巴南文化的靈魂,同時通過積極推廣巴南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構築巴南干部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

  B

  傳承歷史文化

  讓3000年歷史文化浸潤每一個巴南人的心田

  如今,巴南正致力於讓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浸潤每一個巴南人的心田,樹立信心、凝聚人心謀發展。

  “巴南區現有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類別的110余種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巴南區文廣新局局長鄭麗娟告訴記者,巴南先後已被市文化局命名為山歌之鄉、民間文學之鄉、民間吹打之鄉、川劇之鄉和民間歌舞之鄉,80人被命名為民間故事家、民間歌手和民間吹打樂手。

  鄭麗娟介紹,目前巴南有各類文藝隊伍上百支,4000余人,還在各村組建3~5個吹打班。巴南近幾年對“民間吹打樂”進行深入發掘,撰寫出版了80多萬字的《接龍吹打樂》和30萬字的《鄉樂新韻》等專著,組建“巴南區特色文化”教材編寫工作組,編寫的《接龍吹打》、《木洞山歌》、《巴南兒歌》鄉土教材,已進入全區近40所中小學課堂。

  “在巴南區特色文藝品牌中,巴南兒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巴南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夏楊松告訴記者,以戚萬凱、吳昌烈、崔英、黃繼先、廖弟華為代表的巴南兒歌作家群,多次在全國兒歌大賽中獲獎,以全國首部地方兒歌年編《巴南兒歌年編》為代表的巴南兒歌集作,漸漸享譽全國。

  據了解,為大力推動巴南區文化建設,鼓勵多出精品,該區特別設立了總額1000萬元的文化發展資金,設立了“巴南區文化傑出貢獻獎”、“巴南區文學藝術獎”等獎項,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按照巴南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到2012年,該區將形成以5名以上全市有影響的文化名人、100名以上區級文化骨干、1000名以上文化工作者為主體的文化隊伍。

  C

  在傳承中創新

  讓“巴文化”融入老街新城

  石板路、吊腳樓、木板牆……無論在魚洞老街,還是其他地方,走進巴南,一股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巴南正把獨特的歷史文化優勢,融入到城市發展之中,體現獨特的城市文化特征與精神。

  巴南區區長段成剛稱,對於巴南而言,就是要堅持文化建設與城市規劃建設的有機融合,在城市建設中體現巴文化特色,充分展現巴文化城市風格,塑造巴南城市文化整體形象。

  段成剛稱,巴南將在城市建設中重點突出巴文化特色,以獨特的巴文化元素打造城市“個性臉譜”,建設一批體現巴南特色、重慶形象的城市文化公園、文化廣場、城市雕塑等,以文化浸潤城市建築,充分體現巴南特有的文化符號和歷史文脈。

  “巴南今後在打造城市景觀時,將更注意確定主題,提升城市品質。”巴南區城鄉建委主任徐江海稱,巴南區將在公園、綠地和文化廣場等公共空間內,通過城市雕塑、石刻和景觀小品等形式,展現具有巴蜀文化、英烈文化等巴文化特征的景觀。在龍洲灣、巴濱路打造巴文化展示帶,在龍洲灣江畔建大型地標式巴文化主題雕塑,在沿線以雕塑、浮雕、題刻、小品的方式,通過把老街公園、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園、龍洲灣商業步行街區、龍洲水岸等有機地串連起來,建成一條巴文化長廊。

  徐江海介紹,今後巴南將讓“巴文化”融入老街新城。比如,將用“巴文化”歷史內涵指導道路、橋梁、廣場命名,在旅游接待中心等公共場所,提煉巴文化符號。並逐漸將城市標識系統工程植入各項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使路燈、井蓋、指示牌、公交車站等生活中常見的公共基礎設施在服務大眾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訪談

  文化,讓一座城市走得更遠

  巴南區區委書記李建春:

  文化,讓一座城市走得更遠

  巴南為什麼要發起尋找城市文脈的活動並啟動實施“六大文化工程”?巴南區區委書記李建春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千年的歷史積澱為巴南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挖掘歷史文化,發揚先進文化,將讓巴南走得更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李建春說,文化不僅是巴南的靈魂和氣質,而且是城市的內核和形象所在。一座城市的文化個性、文化風格、文化品位是不可或缺的靈魂,巴南正在實施的一系列文化工程中,文化塑魂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吸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在全社會確立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和核心價值認同,形成文明進步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

  李建春告訴記者,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知、尋、塑、傳”的方式實施文化塑魂工程。知就是要追根溯源、摸清家底;尋就是找尋巴文化的記憶和歷史文脈,尋找巴南文化的根和魂,梳理巴南文化的內涵;塑就是通過整理、串聯巴文化碎片,挖掘和塑造巴南文化之魂;傳就是廣泛宣傳巴文化的靈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巴南文化之魂教育引導群眾,提升群眾素養,達到文化浸潤心靈、以魂塑魂的境界。

  李建春稱,要通過“知、尋、塑、傳”等方式,對巴南的歷史文化、抗戰文化、民俗文化、自然生態文化等脈絡進行尋找、梳理和提煉,重拾巴文化碎片,鑄就巴南文化的靈魂,塑造一個全區干部群眾的精神共同體,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特別是要積極推廣巴南優秀民間傳統文化,不斷引導90萬巴南人民認知巴南文化,從而提高全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意識,激發文化自強的內在動力,達到文化浸潤心靈、以魂塑魂的境界。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