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何不見大跨度的木結構建築?
日期:2016/12/15 0:29:2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木船體量還真不一定就比建築大,無論是討論整體還是跨度,個人覺得個別高級別的木結構建築單間跨度可以輕易超過同時期的最大木船。這一是因為木船有具體功能需求,需要結構穩固所以不需要單間跨度大,二是皇室寺廟無論是設計還是用料都登峰造極。
拿太廟舉例。故宮的太和殿大,但比太廟還是差點。太廟前殿是皇上祭拜祖宗的大殿,所以用料規格尺度全部超過皇上上朝的太和殿。剛才特意去查了一下具體數字,有金絲楠木大柱68根,柱底直徑超過1米,長70米,進深30米,高13米。什麼概念?橫著大概可以塞下三個imax電影院。前兩年去看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脖子疼,沒照相所以網上找個圖。
今天金絲楠木單克價格超過黃金好幾倍。但500年前都是一整棵樹扛到北京做柱子的,夠粗夠大夠高的,全國也就那麼些根,舉國之力拉來建了太廟。
太廟往前100年,鄭和下西洋,可以查到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 blabla 當然船今天是不在了,具體是不是這麼大無從得知,有人說有水分。具體參見這個問題:
鄭和的船有多大?
但姑且照這麼算不打折也肯定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船了。長44丈,125米,感覺數字上來說整體體量和太廟不相上下,不過你看看船身就知道長不等於大,更不等於有跨度。
下面第一張是明代木船的骨架,第二張是梁思成畫的太和殿剖面。按照這個密度和構建方式,鄭和寶船的船身反扣過來,差不多是剛好是個屋頂= =(抱歉找不到太廟的剖面)。
把帆和桅刨掉,單看內部,空間最多也就是下圖這樣的,拿來給小四當台球廳可以,姚明進去得蹲著走。
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政府出資復原鄭和寶船,花了好幾千萬,結果也沒法按照記載做出來。
後來耗時八年,終於沒造成流產了…2012年,人類試圖遭這麼搜大木船,最後還沒下成水。這東西最後是70米長,15米寬,剛好放進太廟大殿裡。
(來源:中國鋼結構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