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專家“把脈”濰坊歷史傳承
日期:2016/12/14 9:46:28   編輯:古代建築史17日上午8點半,別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論壇在齊魯文化古玩城舉行。該論壇以“留住城市的根,融入城市的魂”為主題,邀請20位文史專家、教授、愛好者就濰坊城市化浪潮中該如何傳承、發展歷史文化進行探討。
參加論壇的人士年齡多半在60歲以上,年歲最高的已82歲,在業內都較有發言權,有的出過10幾本著作,有的從事文史研究數十年。
在不少文史學家看來,近些年,濰坊文史挖掘、傳承越來越受重視,但是某些方面做得還不夠。於家干認為,留住濰坊的根,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阚龍山提出歷史文化傳承,社會引導少不了,必要的時候,濰坊文史可以編做課程進學校。李秋之則提出,歷史文化傳承,不應只由民間來做,也需要企業參與進來。
會議最後,齊魯文化古玩城藝術總監唐朝提議,為將論壇繼續做下去,給文史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平台,倡議成立濰坊歷史文化研究沙龍。他說,對於文史,老人喜歡的多,年輕人知曉的少,若成立沙龍,愛好者可以定期組織會議進行交流,同時也可以開設歷史大講堂,讓更多人了解濰坊的歷史文化,進而喜歡,保護。在與會者的口頭同意下,該沙龍成立,並定下下一期的主題為“探討古建築保護和傳承”。
阚龍山:文化要傳承,精神更要傳承
阚龍山說,前一陣有件事情讓他感觸頗深。他女兒買了套家具,用了沒多久就出現了脫皮、掉螺絲的問題。
“歷史上,濰坊的木器、木工是以質量好、做工細致而聞名的。”他說,記得早時候的家具都是囫囵的一個,利用凹凸槽插起來,一個釘子都不使,用上百八十年沒有問題。現在的一些家具,好看倒是好看,就是不耐用。“傳承歷史文化很重要,同樣重要的還要將那個時代好的技藝和精神傳承下來。”
付生:城市開發要有文化擔當
付生說,這些年他親眼目睹了很多古建築的拆除工作,如白浪河上的小石橋拆除。
他說,因為覺得很可惜,當時他跟有關部門反映過多次,希望能保留下小石橋,但最終也沒能留住,很可惜。還有一些老建築,因為開發,最終遭到破壞。
他認為,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並不違背,相反,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濃厚了,有歷史積澱了,對該地區的城市建設還是有好處的。在他看來,一座城市必須要有文化夢想,城市開發要有文化擔當。
張黎明:歷史容不得雜質
張黎明提出,文史資料和民間的一些傳說、諺語故事要分開。文史資料要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歷史容不得雜質。
前一陣,他拿到一本歷史材料,發現封面上拍的是奎文門,卻標明是濰坊門,讓他很納悶:歷史上沒有濰坊門這個稱呼啊。最終,他致電相關部門,將這個錯誤進行了改正。
他說,專家們、編委們出版刊物時,要再三審查、論證,刊物發表後,發現錯誤也不要掖著藏著,要及時改正。這樣,歷史才能真實地傳承下去。
徐靖國:文史應讓實物來證明
徐靖國說,濰坊民間尚有大量的地方史料有待挖掘。
瓷器、玉器、字畫等等,這些傳統的收藏品,人人都知道有升值空間,都在珍藏或流通,而許多記載,厘正歷史的一本書或一片紙,卻不被重視,現在一些方志、史料中錯誤百出,為什麼?就是不見實物,以訛傳訛。全憑傳說或老人的記憶,這樣寫下的歷史不夠准確,歷史還是要讓事實來證明。事實在哪裡?白紙黑字,在第一手資料裡。所以說,考證歷史,文史資料收集工作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