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盤龍山頂品風雲闖王行宮看滄桑

盤龍山頂品風雲闖王行宮看滄桑

日期:2016/12/14 18:41:50      編輯:古代建築史
    隨著米脂窯洞古城一條街成功跻身“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來到了米脂。吸引他們的,是米脂古城的千年風韻,是小巷人家的恬淡生活,是米脂婆姨的美貌聰慧,是信天游唱出的陝北豪情……

    當沿著石板鋪就的北大街一路前行,順著古城的北門洞向遠處望去時,您的目光,是否又定格在了盤龍山上的那一抹風景呢?

    行宮古廟成謎團

    盤龍山是米脂縣城北、飲馬河北側的一座山嶺。舊時,因其形若馬鞍,故稱“馬鞍山”;後李自成見此山蜿蜒如巨龍盤踞,故賜名為“盤龍山”。而李自成行宮,便位於盤龍山的山麓、山腰之間。

    關於李自成行宮的由來,《米脂縣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盤龍山古建築群是舊真武廟(俗稱祖師廟)址……崇祯十六年(1643年),已在西安建大順朝的李自成率軍返回故鄉,在此駐跸,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李自成行宮’。”

    行宮原為祖師廟的說法,在李自成行宮現存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盤龍山真武廟記》(內閣侍讀學士張秉愚撰)及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盤龍山真武祖師廟序》(米脂邑人高照煦撰)碑文中可以得到證實。從碑文中記者看到,盤龍山祖師廟創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至乾隆時期已是“風雨飄搖,率多傾圮”,因此米脂地方士紳高九逵等發起重建真武廟。這次重修歷時14年方告竣工;而光緒年間的重修,系因盤龍山真武廟在同治年間的回民起義中屢遭兵燹,因此米脂士紳馮雲城等又主持集資重新修建,耗時7年。

    就此問題,米脂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米脂知縣邊大绶奉命毀李自成祖墳,以斷其“龍脈”。為雪深仇並重建祖茔,李自成於次年二月命侄兒李過統精兵三萬回師米脂。李過登臨馬鞍山,環視四周,見此山後有群山懷抱,前有無定河環繞,又可俯瞰米脂全城便決定將祖師廟改建為行宮,以便李自成返鄉之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碑文均沒提到李自成曾經將祖師廟改為行宮,也沒記錄真武廟是由李自成行宮改建而成。那麼李自成行宮是否確有其事,他是否曾在行宮居住呢?

    上世紀30年代,米脂人李健侯在《永昌演義》中記載李自成起兵後曾三次返回米脂,且每次都在盤龍山駐扎,並在第三次時改建了行宮。但據史料記載,李自成只曾兩度重返故裡,一是崇祯九年(勢力還不強大,尚未稱王,談不上也沒條件修行宮),一次是在崇祯十六年冬(回米脂修祖墓,停留不久即返回西安)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鄒兆辰、郗志群據此分析,《永昌演義》只是一部小說,不能作為歷史依據。民國《米脂縣志》的編纂者高照初與李健侯生活在同一時代,如果這些事當時確曾在米脂盛傳,《縣志》是不會毫不涉及的。

    由此可見,盤龍山古建築群被稱為“行宮”,可能是因當年李自成把大營扎在盤龍山上,甚或把大營暫時駐扎在真武廟中。至於此地是否曾在李自成駐跸後大興土木,2007年米脂縣人民政府所立《修復李自成行宮碑記》給了我們答案——李自成返回鄉裡時曾“遺金於裡邑,邑民景仰闖王,遂擴殿宇而尊稱行宮。巍峨行宮,自此而名。”



    百年滄桑匯一山

    據高照煦所撰碑文記載:“每歲三月三為祖師香煙會,遐迩雲集,雖蒙古地亦多屆期至者。”可見在清光緒年間的大舉修繕之前,盤龍山上的祖師廟便是漢蒙兩族信眾共奉的神聖之地。而在殿宇煥然一新後,自然也是盛極一時。

    祖師廟此後的情況,我們可以從《米脂縣志》的記載見其端詳。1927年後盤龍山建築改作米脂中學校捨,“文革”期間遭受局部破壞。而從1978年起,省文化廳、外事辦、旅游局先後撥款25萬元對盤龍山建築群進行修繕。2004年,米脂縣政府又撥出相關款項,對古建群進行了大力修整,李自成行宮再度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了世人面前。2006年,李自成行宮還成功跻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自成塑像位於李自成行宮主體建築的最前方。塑像中李自成頭戴氈帽,仗劍立馬,英姿飒爽。塑像下題“大順帝李自成將軍”,石礎正面則镌有毛澤東贊頌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起自陝北,實為陝人的光榮”等內容。

    樂樓在盤龍山建築群西南方位。舞台高出庭院地面1.5米,主樓為後懸山前卷棚式磚木結構,左右兩側為明清風格的兩層看台(現為米脂民間剪紙的展示場地)。據說當年修建時為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音響效果,工匠們曾在戲台下埋了20余口瓷缸。

    與樂樓相對的是梅花亭(又名八卦亭),單檐八面坡,八柱環繞,東西留有通道,四面來風,傳說當年李自成曾在此看戲納涼。穿過梅花亭便是高大雄偉的捧聖樓。該樓高17米,屬重檐三滴水攢尖式二層磚木樓閣,傳說這裡是李自成當年滴血祭天、盟天起誓之處。

    捧聖樓東側的坡道上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所立的一座牌樓。匾額題刻“治世玄岳”,大額枋雕刻“二龍戲珠”,小額枋為镂空“卍”字,造型古樸大方。過石坊為29級登雲路,拾級而上便是二天門。二天門之後兩側有對稱閣樓。下層窯洞,上層磚閣,八卦攢尖頂。其後即升高一層修建凌空而立的玉皇樓,樓前匾額題“武當分景”。

    玉皇樓下有石砌拱形甬道,連接二天門和頂院。樓北是“蓬萊仙境”牌坊,再北便是整座行宮的主體建築——啟祥殿。啟祥殿高9.35米,寬8.9米,進深12米,廊深1.5米,殿前懸有姚雪垠所書“李自成紀念館”匾額。李自成紀念館創建於1984年,展示內容以李自成的經歷為線索,用文字、圖片、實物等詳細介紹了李自成揭竿而起、建功立業的光輝業績。

    啟祥殿兩側的穿廊下,展示的是米脂當地出土的數十方漢畫像石。穿廊前行,便是行宮最北側的建築兆慶宮。該建築為單檐懸山二層閣樓式建築,高11.5米,面闊8.95米,現與東西兩側配殿合為“米脂婆姨史跡展”展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