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不能再被“埋沒”的古窯——井陉窯

不能再被“埋沒”的古窯——井陉窯

日期:2016/12/15 0:29:22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中國文物網訊(編輯 牛立亭)稍了解陶瓷知識的人,一說起老窯口,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窯有官、哥、汝、定、鈞,都能脫口而出,此外讓人熟知還有磁州窯、耀州窯、邢窯、吉州窯等等。然而,井陉窯,一個深埋於厚土之下,面積廣闊、歷史悠久、產品豐富,其發現曾震動陶瓷界的古窯,卻在人們的知之甚少中幾乎再次被埋沒了其光輝。就此,中國文物網記者采訪了井陉窯的考古研究者,唯一見證井陉窯發掘全程的人——孟繁峰。這個沉默的古窯,再次發出歷史的吟唱。         面臨再次被埋沒危機的古窯         孟繁峰說:“歷史上的井陉窯,曾處於被遮蔽狀態。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唐朝,白瓷的代表邢窯,取得了“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盛譽,河北聳起了制瓷業的第一座高峰。北宋,天下五大名窯中唯一的白瓷窯口定窯,繼承並取代了邢窯,獨領白瓷的勝場。東南、東北分別與邢、定二窯相距不過百十公裡的井陉窯,自然就受到了二者的強大影響,甚至遮蔽。”        然而,考古發掘證實,在邢、定極盛之時,沉默的井陉窯並沒有熄火,更沒有因前邢後定而失去自身的特色。孟繁峰說:“井陉窯的歷史地位一點也不比定窯低。唐代的定窯有官字款的,井陉窯也有。定窯生產的細白瓷特別好,井陉窯也有特別好的細白瓷。這個可以說是不分高低貴賤的。”針對“官字款”這個概念,孟繁峰指出,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早期的官字款窯,並不是代表皇家的官字款,而是地方割據勢力地方專制政權藩鎮的官字款。       隋代井陉窯的燒成技術已完全成熟,唐、五代,它與邢、定同時生產著“官”字款白瓷,成為河朔三鎮之一,統治鎮、冀、深、趙四州長達160年之久的成德軍的官窯。雖然宋代定窯得到了大發展,超過了井陉窯,但金代時,井陉窯的地位又超越了同時代的定窯,成為《金史•地理志》上唯一記錄的窯址。在元代,幾個窯口一起衰落,但井陉窯還是在人們的忽視中,一直靜默而連續的,走過了它的七百多年的晚期歲月。

025 2000年孟繁峰與耿寶昌、陳華莎先生在河東窯址搶救發掘現場
2000年孟繁峰與耿寶昌、陳華莎先生在河東窯址搶救發掘現場(圖片提供:孟繁峰)          雖然聲名並未遠揚,但是當時井陉窯址的發現,仍是一件讓陶瓷界的驚喜的事情,其規模之大,地層之繁復,場面之壯觀,致使一經發現,不久便被列為河北四大名窯之列。然而一直到現在,井陉窯又將陷入了沉默,因為,井陉窯發現的較晚,配套發展仍不完善,發展初期,沒有得到及時的保護,破壞嚴重。研究窯口的專家學者也比較少,同時也沒有像邢窯定窯一樣,設立屬於自己的博物館和展廳,導致知道邢窯定窯的人很多,但知道井陉窯的還是少之又少。甚至於“我們想把發掘出來的瓷器,分類整理,攤開來看一看,對比研究,都沒有場地。”孟繁峰說。         歷史上輝煌的井陉窯         歷史上井陉窯歸屬真定府,孟繁峰說,如果按照以州命名的慣例,井陉窯其實應該叫做“真定府窯”。歷史上關於真定府出陶瓷的的記載很多,《金史•地理志》《河北西路》“真定府。產瓷器、銅鐵。” 《大明會典•工部十四》 :“洪武廿六年定,凡燒造貢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起取人匠入京……凡在京燒造,天順三年題准,琉璃窯瓷缸,十年一次燒造。舊例,缸土、釉土派行真定府。” 但在《乾隆正定府志•卷十二物產》 中有“……正定府產瓷器,缸壇之屬也,明時充貢出井陉。”的記載,而且在真定府其他各地迄今並未發現窯址,故而以產地將其命名為“井陉窯。”       井陉窯的“官字款”也是有史可依,有據可考的。孟繁峰表示:“據考古研究發現,我們發現了在寺廟遺址裡頭,發現了唐代官辦窯場的管理井陉窯的官員的提名。然而,這並不是孤證,我們還發現了,窯址的窯官的墓志,都證明這井陉窯就是在唐後期到五代前期,井陉窯是成德軍的官窯。”後來從事定窯的曲陽文物考古工作者,也發現了類似提名的唐代墓碑,和井陉的發現一致。而且,兩地發現的窯官提名經幢,也是一套系統,因為在井陉窯附近寺廟的活動當中,定窯也派窯官來參加,並在碑上有記載。這說明,定窯是定窯,井陉窯是井陉窯,分的也很清楚,並不是所謂的“土定窯”。而且控制定窯的節度史的力量比井陉窯小,所以在唐代的時候,井陉窯有6片窯址,就是分布160平方公裡,比定窯的分布面積大。由此可說,從生產的工藝水平和生產的產量,生產的質量上,兩個窯至少在唐代和五代的時候,是不分伯仲的。         考古發現透視各時代井陉窯產品         大片的窯址發現和瓷器碎片,給研究井陉窯提供了有力的實證。但是,孟繁峰說:“有必要指出的是,這些忠實記錄著自隋代至元代長達八百年爐火歲月的井陉瓷片,無論已收集到多大的數量,又是怎樣的豐富,也只是井陉窯豐厚內涵的一小部分。”         據孟繁峰考古發現,隋代的井陉窯出產白瓷及青、黑、褐釉瓷。由於發掘面積過小,收獲量微少。所見只碗、杯、盤、豆、缽、罐殘片。窯具有三叉支釘、蘑菇狀盤柱、泥條墊圈。白瓷胎色有黃白、青灰兩種,後者釉下施以白色化妝土。釉色泛灰。如碗,施釉不到底,內底有三支釘痕。然其器形周正,釉胎結合緊密,呈色穩定,燒制工藝成熟。

井窯隋代青瓷缽
井窯隋代青瓷缽(圖片提供:孟繁峰)          到了唐代,窯址數量大增,後期達到峰值。產品種類顯著增加,質量大幅提高。釉色還增加了雙色釉(裡白外黑、褐)、綠釉、醬釉等。大宗的日用品除碗、盤外,還見盞、托子、碟、花口缽、葫蘆瓶、多管瓶、梅瓶、注子、合、罐、水拯、香薰、香爐、燈、硯、瓷塑玩具、擺件等。另有具有窯口特色的雙魚穿帶瓶、長頸瓶等;捏塑鞍馬散樂俑、白瓷點彩塔式罐等葬器。這一階段發現的井陉窯精細白瓷質量堪比邢瓷的“類銀類雪”,也能達到脫胎程度的白瓷片,較之定窯的“磬聲”、“紙薄”毫不遜色。其“官”字款白瓷,字體褚韻柳風,雖只字寸片,也顯示出不凡的身價。

008井陉窯唐代鞍馬樂人演奏組合瓷塑
井陉窯唐代鞍馬樂人演奏組合瓷塑(圖片提供:孟繁峰)   宋代地層,所獲遺物較少。僅見盤、花口缽、罐、執壺、枕等。細白瓷續燒。突出的收獲是獨家制品“天威軍官瓶”、單“官”款粗瓷大酒瓶,更重要的發現是中粗瓷中可以確認的是澀圈的大量出現,其實可早到五代。這為我們探索井陉窯是“澀圈疊燒法”的創始者提供了依據。

015井陉窯宋代白瓷蓮花熏爐碗 井陉窯宋代白瓷蓮花熏爐碗(圖片提供:孟繁峰)         金代,井陉窯大盛。其細白瓷的質量較前並無下降。明顯的變化是釉色進一步增加,出現了黃、茶葉末、蟹殼青、仿均、仿建、花釉、孔雀蘭釉等達十數種之多。仿定器,從燒制方法到器形模仿都有著突出表現。更顯著的變化是顏色釉瓷產量大增,占到了總產量的30%至40%。日用品種類齊全。藝術品瓷如刻劃雕剔花方盒、堆貼塑印蓮花薰及瓷塑花草山石,各種塑、印、粘貼儒、釋、道人物、獸首的制品以及圍棋、象棋子小玩具等數十種。這一階段代表窯口的最突出的主打產品是各種釉色、造型、圖案的瓷枕,尤以戳印填彩、鑲嵌等花卉、動物、人物紋枕最為獨特。

019井陉窯金代戳印填彩花枝紋枕
井陉窯金代戳印填彩花枝紋枕(圖片提供:孟繁峰)          井陉三彩自唐、五代就形成了自有的特點,金代井陉三彩仍在盛燒。除此,重要的發現是大型白、黃、黑、綠、褐五色建築用磚、瓦的燒造,或將之歸入琉璃,但燒成已接近成瓷的溫度,多使用高溫瓷釉。其黃色鮮艷純正,黑色漆亮,白、褐色均與其瓷釉無別,其非民用,也非一般地方官府寺廟所能使用,究竟為何處燒造,這同它在金代的窯口性質一起都是有待研究的問題。        元代,井陉窯同邢窯、定窯一起衰落,但仍頑強地保持著窯口的特點,成品變得粗笨,窯址數量縮減,已成為一般民窯。明代雖仍燒貢品,但多為缸、壇之類。清、民國雖未熄火,但與隋、唐、宋、金時的井陉窯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總之,井陉窯的特色鮮明,遺址廣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讓這個獨具特色的窯址,完整的呈現在大眾面前,仍需要各方的努力。井陉窯,也不能再被埋沒。

     (來源:中國文物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