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文康向記者介紹他指導一位優秀織娘剛完成的慈禧《歲朝清供》畫,這幅作品用了13個月才得以完成。□記者 周建越 攝
昨天,剛從香港理工大學舉辦“一寸缂絲一寸金”———吳文康缂絲設計與生產工藝展覽的吳文康告訴記者:“我的缂絲展太受中外學生歡迎了,展出半月每天有好幾百人參觀,前後有近萬人前來感受中國的古老缂絲藝術。我與妻子邊展覽邊現場表演,受到歡迎的程度超出想象。”
缂絲,工藝非常繁復。“一件手帕大小的優質缂絲作品,也可能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織娘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因此,也有“一寸缂絲一寸金”之說。與刺繡相比,缂絲是將圖案織入面料,使其在具有立體感的同時,並不犧牲平整輕盈的質感,其保存年限也比刺繡長得多,有的千年缂絲仍可保存完好。
今年5月初,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牽線搭橋下,吳文康帶著自己100多件缂絲精品,加上全套缂絲制作器具,走進了香港理工大學。所展出的缂絲作品都是吳文康近年來攜織娘制作、在全國各藝術展爭金奪銀的精品,其中包括《龍袍》、《歲朝圖》、《百子圖》、《嬰戲圖》、《柳鴨蘆雁圖》、《梨花小鳥圖》等。
吳文康是我市著名高級工藝美術師,從業30年,曾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其缂絲作品花卉屏風和人物書法分別榮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和銀獎,主要代表作品有《夏荷》、《牡丹》、《荷花如意》、《夾布腰帶》、《玉堂寶貴》、《牡丹屏風》、《吻》等。“現在中國缂絲藝術基本上是青黃不接,已很少有人耐得住寂寞去學做缂絲。我還在堅守著這個陣地,也有義務走出去大力推廣這個傳統缂絲藝術。”去年,吳文康去了北京、開封等地推廣缂絲藝術。“今年,還有荷蘭、加拿大等向我發出邀請,要我前去辦展覽與現場表演,但所花費用等都很大、特別是花費精力太多,真的有點力不從心。”吳文康在高興之余也說出了自己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