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而今老子可謂世界名人,被尊推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老子所著《道德經》,是較早的遠古語錄,句句經典,條條受益。今天我們就揭來片語,學習在現在社會中為人處世之道。
一、大氣做人
1、立身淳厚,拋棄虛華。
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氣做人。“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為:處厚不薄,處實不華,意為抱樸守拙。抱樸:保持自己純真樸實的本性;守拙:堅守魯直憨厚的本性。
總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圓滑。
2、“謙下”。
學江海為“百谷之王”。老子認為,大氣做人,就應該向“江海”學習。為什麼呢?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一切大小河流的總匯處,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游,所以成為百谷之王;聖人之所以成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為對民眾卑下自處,“謙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擁護他。
正是因為聖人沒有和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不與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
3、上善若水。
老子提倡,為人處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質學習。他認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樣:守柔、不爭、處下。“柔弱勝剛強”是老子最為著名的一個哲學命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八章》)
4、曲則全,枉則正。
老子還認為,大氣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經得起冤枉。他說: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糾正。(“曲則全,枉則正”。《老子·二十二章》)同時,還要以德報怨。
“報德以怨”(《老子·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九章》)。這樣才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徹底消除嫌怨。事實上,以德報怨的思想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二、小細作事
相反相成,對立統一,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老子認為,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無不從細小的事物發展而來。因此,干大事必須從細微的小事做起。
“大小,多少。困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六十三章》)
1、成就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在這裡,老子形象地說明了大小這對矛盾的量變到質變關系,在認識論上充滿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唯物辯證法思維。
2、持之以恆,目標始終如一。
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六十四章》)
我國明朝的李時珍是世界級水平的偉大藥學家,他的名著《本草綱目》,先後被譯成英、法、俄等十余種文字,成為國際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藥典。這部巨著用了27年的時間,三次改寫,才最後成書。
3、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
老子認為,一個人要成就事業,一是要反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二是要力戒逞強、逞能、逞勇。
不固執己見,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就能把是非判斷清楚;不自我誇耀,事業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擔當領導。(“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二十二章》)
謙虛謹慎,就能事業有成;自高自大,做事必敗。因為,“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老子·七十三章》)
4、“貴身”。
生命高於一切。老子提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
這是說,以愛護自己身體的態度來對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給他;以愛護自己身體的信念來對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老子和莊子都認為:“重生者則輕利,重利者則輕生。”
輕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棄身而殉物。這種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麼能治理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