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風熏游人醉 尋明珠雅安
日期:2016/12/14 17:40:49   編輯:古建園林 雅安,是國寶熊貓的故鄉、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源頭,更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漢文化與民族文化、現代化都市與原始自然生態區的結合過渡地帶。它自古以來就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一條茶馬古道,不僅把歷史和今天,還把高原風光、地理奇觀、民族風情連成一線。
在我的印象裡,雅安就是地圖上那個陌生而遙遠的名字。但走過一趟後,感覺完全變了:整個城市被四周青山環峙,城區被青衣江一分為二。山、水、城相融相伴、共榮共生,城在山中,水在城中。這裡的山那麼綠,路邊的田野那麼的綠,山嶺和田園都綠的得沁人心脾,仿佛伸出手來就可以捏出水來……
漢風古韻
雅安在遼闊的漢朝版圖上,就是西南五大省級行政中心之一,這裡歷經幾千年的風雨滄桑,這塊神奇的土地孕育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留下了星羅棋布的歷史遺存,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
雅安市文管所曾經有一組數據顯示,目前雅安境內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保護點1300多處,館藏文物共3萬多件,珍貴保護文物3千多件。其中,尤以漢朝遺存最為搶眼。從荥經到蘆山,從雨城到天全,古老的遺存富集於雅安的城市鄉間。
在眾多漢代文物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高頤漢阙。從雅安市區打的過去乘車10幾分鐘,就到了漢代“石阙”的藏身之地,在。公路右側大約100米的地方有一處小院落,進得院子,就可以我看見一座紅石頭仿木石作的“漢阙”立在院子中央,我為;這個面對這件經歷了1900年的古跡,我不住驚歎。1900年的風霜雨雪和地震的侵襲,它仍然屹立在這裡。阙頂正中蒼鷹兀立,嘴銜绶帶,凶猛不可近。阙頂下雕刻著仿木椽子,從樓部開始逐漸向外伸出,自然舒展,大方古樸。其下四周排列著二十四個枋頭,枋頭上從南西至北東順時針陰刻著漢隸銘文:“漢故益州太守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方”。書法精湛,為漢隸書法上品。樓部高浮雕主要有仙童迎候、天馬行空、周公輔成王、神獸相斗、獸猴戲耍等,;淺浮雕多為花卉圖案;,南北面各雕3朵、東西面各2朵,象征二千石以上的俸祿的一斗二升。斗拱間為高祖斬蛇、博浪椎、取食圖、九尾狐三足鳥、師曠鼓琴、季扎掛劍等畫像;樓部最下層南北二面各雕3個大栌斗,中栌斗上各雕一銜魚與蛇的凶猛可猙的饕餮,銜著魚與蛇,相貌猙獰,;在轉角栌斗處分別雕有四位負重角神,蹲於栌斗之上,龇牙咧嘴,凸肚挺胸,曲腿下蹲,或聳肩,雙手壓腿,或上舉,威武超人,定地擎天。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阙樓的主阙樓部下阙身上部與子阙樓部在銜接處圍成一圈連成一氣渾然一體,形成一幅宏大場面宏大的“車馬出行圖”車馬出行圖。
高頤漢阙的畫像主要集中在樓部,所涉人物故事,奇禽異獸、花草樹木等達上百種類,人物或臥、跪、站、跑、跳,或怒、笑、哭、呼、喚;奇禽異獸或戲耍,或相斗,或飛翔,或靜立;花草樹木或枯,或茂,或含苞,或綻放。是漢阙中罕見的。畫面所反映的歷史、神話社會風俗等大都源於《左傳》、《山海經》、《呂氏春秋》、《史記》等史籍文獻和現實生活,給為我們勾畫了一幅近20002000年前壯麗多姿的風光畫卷。
在風雲跌宕的冷兵器時代,為了確保南絲路的暢通和西南夷地區的穩定,漢廷不惜人力,於川西群山之中,、奇險蜀道之上,開關設卡,駐兵防守。由此,兩千多年前就已形成的關塞防御體系,成為雅安漢文化的另一個符號。
蘆山縣龍門鄉青龍村境內,蘆山河峽谷綠意盎然。春天的暖陽照射下,沿著青石板鋪就的青龍古道穿梭於百米峭壁之間,可見前路漫漫,關城依然。大青石建築的青龍關就橫跨在古道上的則是大青石築成的青龍關。這是一座保存完整的關城,城牆高約兩米,面向邛崃,背靠蘆山。想當年,城門一閉,寬不過兩米的青龍古道便水洩不通。故而,青龍關雖沒有漢長城的壯闊,卻占得“一夫當關”的地利人和。《雅安地區文物志》上載,秦漢時,青龍古道為邛雅交通要道,古道上的青龍關也成為從邛崃進入蘆山的必經要隘。此關以前叫“八步關”,號稱“八步天險”。,可以稱得上的是南方絲綢之路進入西南夷地區的第一關。在漢朝時,雅安是漢文明和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過渡地帶。而青龍關,就是這個特殊地帶上的首關。
強漢赫赫四百歲,光陰輾轉兩千年。漢朝遺存靜立在雅安連綿的群山之中,一邊講述古代中華的光榮,一邊在今天延續昨天的自豪。
熊貓故鄉
古道上的老一輩的背夫偶爾能遇見一只黑白相間的龐然大物,給它一塊玉米面馍馍,它居然也吃起來,大伙都知道這個黑白相間的動物性情溫和、不傷人。
直到一百多年前,一個法國傳教士、生物學家阿爾芒?。戴維遠涉重洋,來到大山深處的雅安市寶興縣鄧池溝。他在當地一獵戶家中,看見了一張“從來沒見過的黑白獸皮”。生物學家的敏感使他頓生興趣,一個生物科史上的重大發現誕生了。為此他被授予了法蘭西國家科學院院士的頭銜,榮獲金質獎章的殊榮和大師稱號,中國大熊貓因此而名揚海外、轟動全球。
一個脆弱的物種選擇在雅安繁衍生息,自然有它生存的道理。據了解,寶興縣位於雅安市的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幅員面積3114平方公裡。其境內褶皺密集,斷裂發育,形成了以高山為主的獨特地貌。其境內有草山、草坡、草場104.6萬畝;林地面積達333.79萬畝,覆蓋率為48.6%。高山峽谷,人口稀少,氣溫相對穩定,物種豐富,尤其箭竹茂密,很適宜大熊貓的生長。從1869年開始,第一只大熊貓從這裡走向世界。直到建國以來先後向國家提供大熊貓136只,其中18只以和平友好使者身份安居異國他鄉。因此,雅安由此就有了“大熊貓的伊甸園”之美稱。
2003年12月28日,世界最大、功能齊全的中國保護大熊貓中心雅安碧峰峽基地建成開園,“大熊貓回家”舉世大搬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06年7月12日,在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以夾金山為標志的“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以保護動物為主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在基地中隨意走著,沒走幾步就可看到一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或大或小,有時我還沒反應過來,工作人員就會隨手一指說,看,在你身後就是一只熊貓。“哇,離大熊貓不足1米的距離,幾乎可以伸手摸到它。”如此近距離的看到大熊貓,只有在基地這樣自然飼養的條件下才可以做到。
繼續在基地裡轉悠,在一排大熊貓飼養房,裡面住了十幾只大熊貓。每走幾步,就會看到一只大熊貓,讓我開足了眼見。一只叫“香格”的大熊貓正躺在地上惬意地吃著竹子,旁邊一只叫“新妮兒”的大熊貓正在水池裡玩耍。工作人員說:“早晨這個時間,是熊貓一天中最活躍的時候,也是最好的觀賞時間,它們很會玩耍,玩起來都非常可愛。”
大熊貓故鄉的人,對大熊貓的感情用語言難以形容,家家戶戶把大熊貓當成自己家庭的一員,演繹出一個個對大熊貓至親至善關懷備至的動人故事。
在2001年,當地民工看到一只大熊貓幼仔從竹林裡一瘸一拐地走了出來,右耳、臀部、左後肢都受了傷,渾身血跡斑斑,正要采取救護措施,不料一輛飛馳而來的卡車將大熊貓幼仔嚇跑,不一會兒就消失在竹林叢中。當地公安派出所接到大熊貓受傷的消息後,一面向蜂桶寨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報告,一面組織力量進山尋找,第二天終於在一棵松樹上找到了受傷的大熊貓,經過搶救大熊貓脫離了生命危險。隨後這只大熊貓又被送到四川農業大學做了截肢手術。現在,這只被命名為“戴麗”的大熊貓在自然保護區生活得無憂無慮。這是世界首例做截肢術的熊貓。
茶香流長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一到蒙山頂,就可以看見這兩句對聯,其實只要你在四川稍稍一打聽蒙山,人人皆會念出這兩句,似乎已是家喻戶曉的廣告語了。相傳,公元前53年,蜀農吳理真在這座山上種下了七株茶樹,首開世界人工植茶先河。吳理真因此被稱為“茶祖”,世界茶文化也由此發源。
走在蒙頂山的路上,能感受到千年茶文化的幽香撲面而來。憑借一山一路的茶文化底蘊,雅安變成了一個集生態、旅游、歷史文化、茶葉交易、茶技表演為一體的“世界第一“大茶館”。一個世界茶人的心靈家園和精神驿站出現在人們面前。來到這裡一,定要帶包蒙頂茶回去和懂品味的朋友一起分享。這不僅只有蒙頂茶,還有毛峰,、雀舌,、竹葉青,、青山綠水等品種……這幾個這幾種茶茶價位比較適中,而且味道也很清爽。我個人喜歡雀舌,因為它的名字和外形都很討喜,顧名思義,雀舌茶的茶葉都如同小麻雀的嘴,每一顆都是一葉一芽的,和平時喝的茶不一樣。溫杯換盞……85度水溫,高沖低斟……因為,茶葉片很嫩,只有一芽,所以茶內物質析出很快,第一次出湯只需一分半鐘……雀舌的茶香也很特別,第一口在舌面的感覺有種陌生的香,很厚。但後面就清甜起來,回甘特別好!。三口之後就開始兩頰生津,很滋潤,喉韻溫和。雀舌放入玻璃杯中,那鮮嫩的綠色我保證漂亮到讓你捨不得喝下口……
在蒙山像是一座大茶山,它的這座大茶山的山體中,還有一個件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事物,:一口可以“呼風喚雨”呼風喚雨的泉眼,。聽說,蒙山的雨可以靠那個泉眼對雨水呼之則來,揮之而去,;當蒙山需要降雨的時候村民就拉開壓在泉眼上的蓋子,不過半天便會天降甘霖,如果不需要就蓋上蓋子,以防澇。雖然我沒有目睹這個過程,但有些故事你選擇相信的話,也會獲得意外的快樂。
蒙頂山,世界茶文化聖山,已抖落千年風塵,露出迷人風采。朝山拜茶祖,品茗尋茶蹤,觀景賞茶技……
來到雅安,你可以在浪漫城市中信步、在青山綠水中倘佯徜徉、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在民俗文化中暢想……雅安,從遙遠的古代到今天,從昔日的重鎮到今日的都市“後花園”,青山碧水、古風雅韻的雅安,不僅是物種的天堂,也是人類偷得浮生半日閒的理想去處、心靈家園。